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产生了重要影响,春季萌芽时间的变化不仅会通过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碳汇能力,还会通过改变群落内的种间关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掌握群落内不同树种春季萌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深刻理解物候时间位分化、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春季物候模型的预测精度,阐明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春季萌芽的影响,以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黑桦(Betula dahuric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糠椴(Tilia mandshurica)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5个温带森林的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剪枝实验分析了冬季冷激、春季温度和光周期对枝条春季萌芽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冷激增加显著提前了所有树种的春季萌芽时间,从5℃到20℃,春季萌芽时间平均提前了54.5 d;在较高的冷激条件下,春季萌芽时间平均缩短了17.8 d;光周期对各树种春季萌芽时间均没有显著影响,8 h和16 h光周期条件下各树种平均萌芽时间分别为30.3和30.5 d。此外,随着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32.
2005年,我们进行了部分动物园饲养野生动物使用疫苗情况调查,了解到动物园动物使用36种疫苗预防31种疫病,其中涉及人兽共患病9种,7种疫病是动物园动物没有明确发生但在进行免疫预防的疾病。调查发现所用疫苗没有适应野生动物使用的疫苗和相应的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均是参照家畜家禽的使用剂量和程序,大部分动物园动物没有进行禽流感、狂犬病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动物园之间的技术交流较少。主要原因是技术落后、设备缺乏、人员不济。应加强对圈养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动物园动物重要疫病的监测,进一步加强动物园之间对疫病信息的交流和防疫资源的利用,加大对动物园动物疫病的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克雷伯氏菌与多复制子抗性质粒间的关系,分析细菌携带多复制子质粒对抗生素环境的响应机制。[方法] 以2018-2020年分离的56株不同来源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其多重耐药表型,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通过细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BGWAS)技术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深入解析多复制子抗性质粒形成的机制。[结果] 耐药表型分析发现野生动物来源的菌株具有更广的耐药谱系,总体Klebsiella sp.对氨苄西林表现出很高的耐药率(80.36%),尤其是马来穿山甲来源菌株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受,同时对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受,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菌株携带了抗性质粒和更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一步对69个质粒序列分析,发现有28个质粒为多复制子质粒,主要携带blaCTX-M-15blaCTX-M-14blaCTX-M-55blaOXA-1blaTEM-1等β-内酰胺酶基因。细菌携带质粒类型分析认为Klebsiella pneumoniae可能是多复制子质粒的重要宿主,质粒骨架与结构分析发现多复制子质粒多由2个或2个以上单个质粒融合而成,携带此类质粒的菌株不仅获得了更广的耐药表型,而且在全球传播扩散分布逐年增加,因此产生对抗生素环境更强的适应性。[结论] 多重耐药性细菌呈现的表型与携带的多复制子质粒有关,相比较下多复制子质粒比非多复制子质粒有更强的抗性基因携带能力,或许是细菌在强大的抗生素压力下产生的重要响应机制。本研究对于未来探索细菌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白鹮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白的消化生理过程 ,利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白胃肠道 5种内分泌细胞 :5 -羟色胺 (5 HT)、脑啡肽、P物质、胃动素和抑胃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5 HT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 ,尤其是盲肠和直肠 ;而腺胃、肌胃和幽门中均未发现该类细胞。脑啡肽和P物质细胞数量明显较 5 HT少 ,它们稀疏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其以下部位 ,无显著的分布积聚区。抑胃素和胃动素在整个胃肠道中均无分布。分析表明白胃肠道 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其他鸟类相似 ,但与其他脊椎动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5.
针对北京动物园2头圈养雌性亚洲象从未动情的现象,本研究于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只不动情象与另一只已受孕象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探讨圈养亚洲象不动情的原因,为圈养象机构提供相应的繁殖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孕雌象在分娩前一周左右孕酮含量突然升高,后在很短时间内降低,分娩后也维持在较低水平;雌二醇含量分娩前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娩前一周骤降,并保持较低水平至本研究结束。非动情象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水平都显著低于受孕象相应的激素水平,且无明显的波动,推测其卵巢不具活性,导致孕酮与雌二醇水平不具波动性,是这2头圈养雌象未见动情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roxellanae)是我国的珍稀动物,由于其生性胆怯、体质娇弱,在动物园的环境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活有一定困难。北京动物园自1986年开始对川金丝猴的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1991年5月20日第一只人工饲养下的川金丝猴子二代(雄性)顺利出  相似文献   
37.
哈曼马鸡卵壳的超微结构和元素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特有鸟类哈曼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首次报道哈曼马鸡卵壳结构与元素成分。哈曼马鸡卵壳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卵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9.3、307.1和64.6μm,分别占卵壳总矿厚度的2.4%、80.6%和17%。在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测量了其直径。卵壳表面的蛋孔形状有圆形、椭  相似文献   
38.
以往研究表明,许多成年雄性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不能表达正常的社群性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大熊猫正常社群性行为与性情特征、展示、以及饲养管理的关系。通过调查获得大熊猫展示和饲养管理的数据,询问饲养员得知2001年繁殖季节中大熊猫的社群性行为发生频次,然后评估社群性行为能力。研究对象是分布在中国4个繁育中心的37头(12头雄性和25头雌性)成体大熊猫。通过提供新物品和气味来评估大熊猫情绪反应状况。情绪反应分为3类:畏惧、访问和访问玩耍。在有饲养员陪同玩耍的一组里,雌、雄大熊猫的"访问玩耍"的分值都较高。"畏惧"类的雌性大熊猫气味标记行为少,表达的性行为也少,并且更多地攻击接近它们的雄性,或者不理睬雄性。在繁殖季节前就接近雄性大熊猫围栏的雌性,表现出更多的气味标记行为和性行为。这些雌性的"访问玩耍"分值也高。"访问"分值高的雄性大熊猫,接近雌性的行为更多。那些与饲养员接触时间少的雄性大熊猫倾向于攻击雌性,与那些攻击性小的雄性相比,这些雄性倾向于能够接受丰富性低的环境。这些结果表明,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熊猫的畏惧,在大熊猫和饲养员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在繁殖季节之前,增加雌性和雄性之间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39.
α-半乳糖苷酶酶解B型长臂猿细胞回输A型长臂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基因重组咖啡豆α 半乳糖苷酶体外处理B型长臂猿红细胞 ,使其转变为O型 ,再回输给A型长臂猿 .α 半乳糖苷酶可以清除B型长臂猿红细胞表面B抗原 ,而不影响红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在受体体内存活 .α 半乳糖苷酶酶解的B型红细胞输给A型血的长臂猿 ,未发生输血反应 ,受血猿的血液及尿液常规指标与输血前相比 ,无明显变化 .  相似文献   
40.
中国特有种大卫鼠耳蝠线粒体D-loop区串联重复序列以81bp为重复单元,重复3~7次。54%的个体具有4个串联重复序列,与5~7个串联重复序列的现有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重复单元的遗传差异受所在位次影响,具有明显的家族性或区域性特点。串联重复序列和相对保守的第一重复单元构建的ML树均形成了3个明显的分支,分别定名为东南区、西南区和南方区。线粒体重复序列区域间的差异暗示其可能经历了多次进化,并以东南区变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