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21.
以初始体重为(13.640.18)g的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 幼鱼为实验对象, 采用32双因子实验, 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0%、45%、50%)和投喂频率(2次/d、1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其生长、体组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 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 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R)均影响显著(P0.05)。在40%和45%蛋白质组, 1次/d投喂的大黄鱼幼鱼的WGR和SGR均显著低于2次/d投喂组, 而FCR则相反。在2次/d投喂时, 45%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蛋白质组, 但与50%蛋白质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次/d投喂时, 50%蛋白质组的大黄鱼幼鱼SGR显著高于40%和45%蛋白质组。在两种投喂频率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 鱼体水分含量均有升高趋势, 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分别对大黄鱼幼鱼的肝脏指数(HSI)、内脏指数(VSI)和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影响不显著(P0.05)。投喂频率对肝脏的ALT和AST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投喂频率下, 肝脏ALT和AST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FCR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而对血清和肝脏中的ALT和AST、HSI、VSI、肥满度(CF)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 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 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 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 却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 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 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 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3.
饲料中不同水平n-3 HUFA对军曹鱼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通过调节饲料中的牛油和鱼油水平,使饲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含量分别达到0.60、0.96、1.24、1.56、1.77和2.11%,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3±0、5g)8周。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n-3HUFA水平对实验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影响了军曹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SGR相应提高,但当饲料中n-3HUFA水平高于1.24%时,各处理之间的生长没有出现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中18:1n-9的含量逐渐下降,而22:6n-3的水平相应升高。根据实验结果,当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时,用折线模型估计出军曹鱼对饲料中n-3HUFA的需求量约为1.49%。  相似文献   
24.
鱼类脂肪与脂肪酸的转运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鱼油资源短缺, 植物油在水产饲料中广泛使用。然而, 随之而来的鱼体脂肪异常沉积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严重危害养殖鱼类健康。脂肪的沉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包括脂肪的合成、转运和分解。到目前为止, 在鱼类中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植物油替代鱼油影响脂肪沉积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脂肪的合成和分解, 有关脂肪转运的研究十分缺乏。脂肪转运不仅是影响组织脂肪沉积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机体脂稳态和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了鱼类脂蛋白的种类和组成, 鱼类对脂肪和脂肪酸的转运, 营养因素对脂肪和脂肪酸转运的影响, 指出了脂类转运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提出了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5.
研究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体内存在的2条Δ5 Fad(Hdhfad1和Hdhfad2)为目的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和核糖体蛋白S9(Ribosomal protein S9,RPS9)为内参基因,应用2–ΔΔCt方法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体系,并应用此体系分析了鲍鱼肌肉组织Δ5 Fad在不同饲料处理下的表达差异。实验饲料含有不同的脂肪源,分别是棕榈酸甘油酯(Tripalmitin,TP饲料)、富含二十碳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油脂(AO饲料)和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的油脂(EO饲料)。结果表明:针对Hdhfad1、Hdhfad2、β-actin和RPS9所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各引物对的PCR扩增效率(Efficiency,E)分别为1.05、0.99、0.97和0.98,满足2–ΔΔCt方法对E的要求。当退火温度为52℃,反应体积为25μL时,RT-qPCR的扩增效果最好。所建立的体系能够准确定量Δ5 Fad的基因表达。利用该方法分析Δ5 Fad在不同饲料处理下的表达结果显示,与TP对照组相比,EO和AO饲料显著降低了鲍鱼肌肉组织Δ5 Fad(Hdhfad1和Hdhfad2)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26.
研究旨在利用传统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中国布氏鲾属Eubleekeria Fowler 1904鱼类的分类与鉴定问题。2014—2016年从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防城港和东兴近海采集了153尾鲾科鱼类样品, 经形态学鉴定为布氏鲾属种类: 琼斯氏布氏鲾Eubleekeria jonesi (James, 1971)。该种主要鉴别特征为: 眼位于口裂的水平线之上, 颊部无鳞, 两臀鳍之间区域裸露无鳞, 颈部有半圆形裸露无鳞区域, 背鳍上黑斑色淡, 略呈灰色。将其鉴别特征与相关文献记录比较, 表明之前中国大陆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可能为琼斯氏布氏鲾。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结合GenBank中布氏鲾属鱼类的同源序列, 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此研究中采集自中国大陆的布氏鲾属鱼类标本与中国台湾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明显地分为两支。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K2P)计算, 支系间遗传距离为0.130, 远大于支系内平均遗传距离(0.005和0.006), 支持将二者作为独立物种的观点, 与此研究传统形态学方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7.
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核心。然而, 与陆生生态系统相比, 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明显滞后。本研究从分类(即物种组成)和功能(即性状组成)两个方面出发, 应用Mantel分析和基于矩阵的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on distance matrices, MRM)分析, 探究了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周转(turnover)和嵌套(nestedness)组分与环境因子和空间距离的关系, 揭示了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两种生态学过程对其群落构建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 (1)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类与功能性状β多样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均以周转组分占主导, 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和功能性状组成上差异较大, 而这种差异大部分来自物种或功能性状在空间或群落间的更替; (2)空间地理距离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类与功能性状β多样性及其组分无显著影响(Mantel检验, P > 0.05), 表明扩散限制对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有限; (3) MRM分析表明, 沉积物总有机质(total organic matter, TOM)和粉砂含量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类β多样性, 而TOM则显著影响功能性状β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 环境过滤是驱动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的首要因素。本研究阐明了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 同时也为理解我国其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8.
实验旨在确定2种规格军曹鱼的脂肪需求, 同时探索不同含量的脂肪对2种规格军曹鱼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酪蛋白和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为脂肪源, 通过添加不同配比的鱼油配制6种脂肪水平[5.27%、8.22%、10.81%、14.26%、17.32%和20.94% (占干重)]的等氮实验饲料。挑选(38.24±0.30) g (25尾/箱, 40 g规格)和(529.17±5.67) g (10尾/箱, 500 g规格)2种规格的军曹鱼, 置于浮式网箱(1.3 m×1.3 m×2.5 m)中每日饱食投喂2次, 分别进行10周和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 2种规格军曹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先上升再下降, 而脏体比(VSI)与肥满度(CF)均显著升高(P<0.05)。另外, 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 40 g规格的军曹鱼肝体比(HSI)、鱼体、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均显著升高, 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 而500 g规格的军曹鱼各处理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 40 g规格的军曹鱼, 血清总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含量显著增加(P<0.05), 而500 g规格的军曹鱼, 除血清TG在各处理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外(P<0.05), 其余指标在各处理之间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 以SGR和FER为评价指标, 40 g左右规格的军曹鱼脂肪需求量为13.97%—14.16%, 500 g左右规格的军曹鱼脂肪需求量为13.18%—13.47%。  相似文献   
29.
盐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及其杂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8月以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稚贝对盐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发现长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5,最适生长盐度为25—35;近江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0—25,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A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AG的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G对低盐度敏感,AA对高盐度敏感,AG具有高盐度存活的杂种优势,在盐度30时,中亲杂种优势HG×A为13.32,单亲杂种优势HGA和HAG分别为1.89和27.88,在盐度40时,HAG上升到400,GA和AG都不具有生长优势。杂种稚贝对盐度适应介于双亲之间,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父系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30.
环境丰容对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航  董建宇  张雪梅  张秀梅 《生态学报》2018,38(22):8223-823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测了不同环境丰容水平下培育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幼鱼的趋礁行为反应,统计分析了两种结构模型礁对实验鱼的诱集效果,初步探究了环境丰容对实验鱼趋礁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幼鱼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习性与趋礁行为特性,未放入模型礁前,稚鱼在水槽中分布较分散,仔、幼鱼则集中于水槽四周阴影区域,中央区域分布极少;放入模型礁后,仔、稚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无显著变化(P0.05);幼鱼则由1.11%分别增大至47.78%(塔型礁)和54.44%(管型礁)(P0.01),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其趋礁性显著增强。环境丰容25 d(即48日龄的稚鱼),对实验鱼群体重心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gr)、个体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fr)、个体间的平均距离D_(ff)及实验鱼在水槽中央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环境丰容47 d(即70日龄的幼鱼),未放入模型礁前,高水平丰容组(EH组)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C组)(P0.05),低水平丰容组(EL组)与C组、EH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D_(gr)与D_(fr)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放入模型礁后,各处理组幼鱼在模型礁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EL组C组EH组,Dfr与Dff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表明低水平环境丰容可有效增强许氏平鲉幼鱼的趋礁行为,减小幼鱼"胆量",这对于提高放流幼鱼在野外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讨环境丰容这一行为驯化手段,对于增强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可行性,为增殖放流苗种的高效健康培育及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