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肾脏免疫区室化与肾小管间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观念,为人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且有助于对临床疾病免疫机制的阐释。最近肾脏免疫系统区室化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类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和共同通路,也与肾小管间质免疫区室的局部微环境调控密切相关,并涉及区域内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免疫细胞,以及具有免疫特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作用及相互调节,由此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因此,从肾脏免疫区室化角度进一步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有助于深入分析肾脏疾病的病变过程,并可为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2.
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lass Ⅱ trans-activator,CIITA)为非DNA结合蛋白,在MHC Ⅱ类基因的转录激活过程中以协同激活分子的形式发挥主导开关的作用。CIITA还可以调节其他与抗原递呈相关的基因,如H-2M基因、Ia相关恒定链(Ii chain)基因等。结构上,CIITA分子又是NOD样受体(NOD-likereceptor,NLR)家族成员之一,其功能与固有免疫密切相关。除此之外,CIITA在T细胞分化、FasL介导的细胞死亡、胶原的合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低氧诱导因子和白血病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氧化二砷(As2O3,ATO)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药物。研究发现,该药物在体外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不如体内明显。以此为基础,最近我们意外地发现模拟低氧化合物和中度低氧环境能够直接在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也选择性地加强三氧化二砷诱导的APL细胞分化。进一步地,间歇性低氧能够显著延长移植的白血病小鼠生存时间,并且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并诱导其分化。以这些工作为基础,我们就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就相关工作作一综述,并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塑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减少心肌缺血后损伤,促进心肌细胞和血管再生是治疗心肌缺血损伤、心力衰竭的重要思路,而干细胞移植为该思路带来了新的曙光。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也称为骨髓基质细胞,能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表型。研究表明,MSCs还能分化为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表型。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且自体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同时也易于在体外大量扩增。研究显示,MSCs移植能抑制损伤心肌的重塑和改善心肌功能。因此,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给人们展示了一个诱入的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MSCs特性的新认识,尤其是MSCs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可塑性、影响因素和信号转导机制,以及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G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n J  Chen SD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3):247-25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神经保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越来越多的在体和离体实验研究显示GDNF是中脑多巴胺(dopaminergic neuron,DA)能神经元的有效存活因子。GDNF受体是由结合在细胞质膜外的糖基化磷酯酰基(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和GDNF功能性孤儿受体酪氨酸激酶Ret蛋白质组成。特异性的GDNF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其胞内部分c-Ret,经由不同的第二信使来传递信号发挥作用。主要可能的机制有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而探索GDNF促进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GDNF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Li XP  Le WD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1):55-57
单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是神经科学中较新的领域,研究对象包括单细胞DNA、RNA、蛋白质和线粒体DNA。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具有传统技术难以相比的优势,正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的操作流程、技术和方法的特点,概述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在发现抗P-选择素凝集素-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有抑制作用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PsL-EGFmAb对DC干预调节的作用机制。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用PsL-EGFmAb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内NF-κBp50、NF-κBp65mRNA表达;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以及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PsL-EGFmAb对DC表面特异性C型凝集素DC-SIGN(CD209)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抑制DC细胞内NF-κBp50、NF-κBp65mRNA表达,相应抑制其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CD83、CD80、CD86表达,以及IL-12p70分泌,此外也可抑制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PsL-EGFmAb对DC成熟及功能的抑制作用,提示与其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受体及功能分子DC-SIGN有关,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8.
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内重要的活化因子,而后者又是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观察了针对TSP1的小双链干扰RNA(siRNA-TSP1),抑制由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过度活化。将根据人TSP1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siRNA-TSP1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利用Western印迹、RT-PCR、流式细胞仪及ELISA等方法,检测了TSP1、TGF-β1及其信号蛋白Smad2与p-Smad2、纤维连接蛋白(FN)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质表达或蛋白质活性。结果显示,siRNA-TSP1能有效转染HK-2细胞,并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TSP1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其对TGF-β1的合成影响较小,但能明显抑制TGF-β1的活化。此外siRNA-TSP1可阻抑TGF-β1依赖的Smad2磷酸化,减少细胞外基质FN以及PAI-1的合成。研究结果提示,由于TSP1是TGF-β1重要的内源性活化因子,故针对TSP1的RNA干扰能在体外有效抑制TSP1表达并相应调抑了TGF-β1的活化。  相似文献   
109.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部分称为接触系统,包括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XII因子和XI因子。以接触系统成分及激活产物分别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检测了其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只有游离XI因子和激活的XI因子可以使内皮细胞NF-κB活性升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激活的XI因子能够进一步使内皮细胞的ICAM-1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接触系统可以直接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说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参与了炎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