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变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CXCR2基因+1235 C/T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和636例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CXCR2基因+1235 C/T单核苷酸多态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同时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证实为阳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60例及对照者360例,对上述关联分析的结果进行复制实验的印证。结果:CXCR2基因+1235 C/T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CC型,CT型和TT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9.3%,45.3%和15.1%,在对照组分别为41.7%,47.2%和11.1%,CXCR2基因+1235 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后,CXCR2基因+1235 C/T多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CXCR2基因+1235 C/T多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存在相关关系,CXCR2基因+1235 C/T多态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nterleukin 23 Receptor,IL23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1884444与rs6682925)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收集568名冠心病患者以及45岁以上、年龄及性别匹配的524名正常对照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测序法检测IL23R rs1884444与rs6682925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分析IL23R基因rs1884444与rs6682925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IL23R rs6682925与rs188444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IL23R基因rs6682925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CC型,TC型和TT型)在冠心病组为22.9%,39.6%和37.5%,在对照组分别为41.7%,47.2%和11.1%,IL23R基因rs6682925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IL23R基因rs1884444单核苷酸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对照组和冠心病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后,IL23R基因rs6682925 C等位基因仍是冠心病发病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IL23R基因rs6682925 C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冠脉动脉照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主支狭窄程度大于等于70%的入选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主支狭窄程度小于20%的为对照组,共入选568名冠心病患者以及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529名对照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序的方法分析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II型,ID型和DD型)在我们入选的568例冠心病组分布频率分别为50.3%,30.3%和19.4%,而在我们入选的524例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7.7%,31.2%和11.1%,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了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的变化仍然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生。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早期预判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 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冠脉造影并提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接受PCI治疗患者共2350 人,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692 人,非糖尿病患者1658 人。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随访结果等。结果:基线资料中糖尿病组患者的 高血压比例、高血脂比例、脑血管病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血肌酐(creatinine, Crea)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在造影及PCI资料中糖尿病患者左主干体部病变和全程病变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左主干病变 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使用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显著增高(13%vs 10%,P<0.05;7.7%vs 5.5%,P<0.05)。结论:PCI 治疗 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存在可能的临床不良事件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靶血管长病变(病变>25 mm)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急诊行PCI处理的患者442例,以靶病变长度分为两组,即≤25 mm为短病变组(n=235)和>25mm为长病变组(n=207),均急诊行PCI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辅助措施(临时起搏、IABP、血栓抽吸装置)应用情况,术后30天、2年电话或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短病变组比较,长病变组吸烟者更多(81.6%vs 62.6%,P=0.000);以三支病变偏多(34.8%vs 24.7%,P=0.037);多枚支架使用率更高(1.47±0.63 vs 1.04±0.28,P=0.000),平均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29.80±7.02 mm vs 22.95±5.58mm,P=0.000),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辅助措施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及2年随访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短病变患者对比,长病变患者虽然病变复杂,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总长度增加,但术中并发症、30天、2年内MACE与短病变患者相当,提示在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时代,急诊PCI处理STEMI靶血管长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PCI围术期发生GIB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55%),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45%)。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除扩容、输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支持疗法外,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次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PCI成功39例(病例成功率97.5%),1例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导丝未通过,1例(2.5%)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出院后3月内,2例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无死亡,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再次出血,MACCE发生率(7.5%)。结论: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MACCE风险及消化道再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中CREG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的表达情况,尝试为临床心肌缺血的极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标志分子。方法:在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及非AMI对照50例,于AMI组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CK、CK—MB、LDH和cTnT,同时应用Westem blot技术测定血清中CREG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发病72小时内的血清中CREG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胸痛开始2h内,AMI组血清中CREG的含量即明显增高,其在2h、4h及6h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胸痛已经发作2小时内,两组间血清cTnT、CK、CK-MB及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G在AM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增高.其在血清中表达时间早于cTNT及CK-M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3CL1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收集对照组400例,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外动脉旋切术后斑块组织中CX3CL1表达水平,分别检测上述2组不同人群血清中的CX3CL1表达水平,同时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对照组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的分布差异。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外动脉斑块组织中CX3CL1表达明显增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CX3C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中CX3CL1的表达。CX3CL1基因rs17036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GG型,GT型和TT型)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分布频率为42.7%,40.0%和17.2%,在对照组分布频率为50.2%,39.6%和10.2%,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后,CX3CL1基因rs170364 T等位基因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CX3CL1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清和颈外动脉动脉血管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CX3CL1基因rs170364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Zhang DZ  Gai LY  Liu HW 《生理学报》2008,60(3):341-347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组织含量、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方面的差别.ASCs从新西兰白兔皮下脂肪组织提取,MSCs从大鼠四肢长骨骨髓提取,体外培养扩增,免疫细胞学方法鉴定.采用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组织中干细胞的含量.将不同代的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诱导,观察其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是否转化为心肌细胞.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ASCs呈短梭形,分布均匀,生长迅速,细胞形态单一、稳定.MSCs原代生长非常缓慢,呈簇生长,细胞纯度偏低,容易混杂其它细胞类型,传代细胞容易分化和老化.脂肪组织中ASCs含量显著高于骨髓中MSCs含量,且前者含量受年龄影响小.5-氮胞苷诱导A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有效浓度为6~9μmol/L,而MSCs在3~15μmol/L 5-氮胞苷诱导下可见心肌细胞形成.ASCs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呈球形细胞团,MSCs分化的心肌细胞呈条形或棒状,其心肌细胞分化率低于ASCs.幼年动物MSCs的组织含量和心肌细胞分化率均高于老年动物,而ASCs受动物年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ASCs在组织含量、细胞纯度、生长速度和心肌细胞分化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骨髓MSCs,在心肌细胞再生方面较MSCs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索及优选成年SD大鼠心肌原代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成年SD大鼠心脏剪成小组织块,采用以下四种方案(A:0.08%胰酶+0.1%胶原酶II消化15 min,B:0.2%胶原酶II消化15 min,C:0.2%胶原酶II消化60min,D:0.2%胶原酶II消化90 min)提取成年大鼠心脏原代成纤维细胞,再通过差速贴壁分离方法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并进行Vimentiin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荧光鉴定;采用台盼兰染色对培养的原代成纤维细胞存活率进行鉴定;采用细胞计数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生长趋势进行鉴定。结果:四种方法均能培养成纤维细胞,但单酶消化60 min可一次性提取较多细胞,并且细胞状态佳,3 d即可传代。72 h成纤维细胞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高达97%。台盼兰染色可见其细胞死亡率明显降低,并且细胞计数可见细胞生长状态极佳。结论:单酶消化60 min是提取成年SD大鼠心肌原代成纤维细胞的高效、快速、稳定的实验方法,为心脏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细胞学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