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至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保护区的赤狐(Vulpes vulp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进行了监测,并分析比较了三者的栖息地分布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赤狐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部高海拔地区,与黄喉貂和豹猫栖息地重叠较少;豹猫和黄喉貂的栖息地均集中分布于皮条河以南,且相互重叠部分达56.7%;在日活动节律方面,赤狐和豹猫表现出夜行性,黄喉貂表现出昼行性。本研究表明,三种食肉动物均通过栖息地或日活动节律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实现了在卧龙保护区内的相互共存。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对两栖动物栖息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采用卫星遥感照片评估了汶川地震后3种两栖动物栖息地震损状况,结果表明:(1)15.2%的两栖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遭到了地震的破坏;(2)震损栖息地纬向分布于31°~32°N之间,震区的南部和中部;(3)被破坏的栖息地垂直分布于20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区段。汶川地震及次生灾害使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严重风险。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83
AimsLitter decom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cess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productivity of ecosystems. Our objective is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ce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N and P) under the forest and in an alpine lake among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he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ethods Fresh leaf litters of Abies ernestii, Pinus tabulaeformis, Betula albo-sinensis, and Salix cupularis were collected and placed in bags under the forest and in an alpine lake for a year.
Important findings The mass remaining ratio (MR) of the leaf litters was well predicted with Olson’s decay model (r > 0.93, p < 0.01). The time for 99% decomposition was the shortest for S. cupularis (6.80 a), followed by B. albo-sinensis (10.34 a), A. ernestii (18.88 a), and P. tabulaeformis (27.21 a). These values were 1.48-, 1.55-, 1.80-, and 1.65-folds of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in the lake, respectively. Both MR and nitrogen remaining ratio (NR)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leaf initial N concentration, bu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itial C:N. The nutrient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species and between the two sites (i.e., forest and alpine lake). The N release of S. cupularis was consistent between forest and the lake (i.e. directly released in the beginning of decomposition), while other species had an obvious N enrichment process before it released. The release of P among was similar among the four species and between the two sites, with a release—enrichment—release pattern. Overall, the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appeared as an intricate process that was affected by the litter chemistry and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fas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e lake may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ter quanlity in the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4.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文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已发表文献对该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编目并提出未来监测建议。2011-2018年在97个1 km × 1 km的网格安放红外相机, 累计39,881个相机日,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0,932张, 其中野生兽类16,244张, 鸟类2,775张, 牲畜1,737张, 人176张。鉴定出野生兽类30种, 另有文献报道4种和观察3种, 分属于5目15科; 鸟类78种, 分属于9目22科; 牲畜6种。包括12种国家I级和2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11种, 附录II收录的有1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等级的分别有3种和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分别有5、5和11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排名前三的兽类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147.39)、水鹿(Rusa unicolor, 66.10)、野猪(Sus scrofa, 36.03); 鸟类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14.64)、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10.43)、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 8.05)。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是调查薄弱生境, 后期应开展重点调查, 以厘清本区域大中型兽类资源。  相似文献   
5.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鸣声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 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 4属 ,即角蟾属 (Megophrys)、齿蟾属 (Oreolalax)、齿突蟾属 (Scutiger)和掌突蟾属 (Leptolalax)。在IBMPC上用“SIGNAL”软件 (EngineeringDesign ,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 0~ 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 :峨山掌突蟾 (L oshanensi) ,小角蟾 (M minorr) ,角蟾 1种 (M sp) ,金顶齿突蟾[S (S )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 (O 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 (O 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 2 1 9、 34 5 6 4、 2 2 93 8、 10 76 5、 10 71 0和 1849 4Hz ,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 46 2、 90 8、 99 6、72 2、 78 8和 110 3ms ,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 140 4、 2 5 3 0、 6 81 4、 15 17 7、 46 1 3和 6 19 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 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917>0 0 5 ) ;在每声持续时间上 ,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 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声距上 ,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间无显著差异 ,角蟾 1种与无蹼齿蟾之间、峨  相似文献   
6.
七彩避役     
蔡波 《生物学通报》2014,(12):31-31
<正>七彩避役(Furcifer pardalis),也称豹斑避役,自然栖息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低地。常出现于灌丛和林缘,在人类高度干扰的区域,如咖啡种植园中也能发现它们。它们的这种生境偏好可能与体色在体温调节和通讯方面的作用相关。一般不同区域的种群,有不同的颜色模式,封面照片中的七  相似文献   
7.
1899年,刚满23岁的英国青年,独身一人通过近10个月(1899年4月至1900年2月)的艰苦海陆跋涉,终于从英国的伦敦来到了中国的湖北,开始了他在陌生国度里的植物采集生涯。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著名园艺学家、“中国,园林之母”的首次提出者,“中国”的威尔逊(ErnestH.Wilson,1876~1930)。  相似文献   
8.
Rafetusswinhoei是近年来才引起科学和保护界关注的极危物种,关于此物种的分类和命名,长期存在分歧和混淆。简要回顾了对R.swinhoei的科学认识过程,并对古籍进行考证后认为,中国古代所说的“鼋”,本应指此种而非Pdochelyscantorii。鉴于R.swinhoei已有的诸多中文名各自存在一定缺陷.建议采用中文名“黄斑巨鳖”。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铁皮石斛腋芽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铁皮石斛的高效快繁体系,克隆繁殖种苗,为野生居群的恢复提供材料。方法以铁皮石斛腋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和配比的基本培养基、激素以及天然提取物对腋芽萌发生长,丛生芽的诱导增殖以及壮苗生根的影响,比较不同培养阶段的增殖倍数,筛选各时期的最适培养基。并对试管苗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1/2MS+NAA 0.2 mg/L+BA 1 mg/L适合腋芽的成活生长。BA与香蕉汁组合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增殖,其最适比例为1/2MS+NAA 0.5 mg/L+BA 2.0 mg/L+香蕉汁100 g/L,增殖倍数最大可达14.0,平均增殖倍数为6.4。培养基中添加100 g/L香蕉汁或200 g/L马铃薯汁均有利于壮苗生根。结论铁皮石斛通过腋芽形成丛生芽途径建立高效的快繁技术体系获得优质种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