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1篇
  免费   934篇
  国内免费   413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410篇
  2014年   566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765篇
  2011年   634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520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苗杰  于立忠  孙一荣 《生态学杂志》2012,31(9):2191-2196
通过调查3种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择伐、重度择伐和皆伐)下次生林林分结构及其冠下红松生长状况,应用全天空照片法测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顶端的透光孔隙度,分析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透光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建群种的皆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强,以杂木阔叶林为主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弱;对29年生红松生长起主要阻碍作用的是下木层(≥10 m)阔叶树;在透光较好的皆伐样地内,红松当年高生长量均比透光较弱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高,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显著正相关(R2 =0.516,P<0.01);为促进辽东山区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正向演替,应调控红松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992.
干旱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选取玉米品种丹玉39为供试材料,利用大型农田水分控制试验场,采用大田池栽方式,在玉米三叶-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吐丝-乳熟期分别开展中度干旱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3个关键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分适宜对照(CK)相比,三叶-拔节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推迟13 d,至拔节普遍期,株高偏低29.8%,叶面积偏小41.2%,复水后,株高和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恢复,果穗性状和最终产量差异不大;拔节-吐丝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缩短7 d,至吐丝普遍期,株高偏低18.6%,叶面积偏小14.1%,果穗长、穗粒数、果穗干质量、穗粒质量分别下降6.9%、19.1%、28.1%和29.4%,空秆率增加13.3%;吐丝-乳熟期遭受干旱胁迫后,全生育期缩短15 d,生长至乳熟普遍期,株高偏低2.3%,叶面积偏小37.3%,果穗长、穗粒数、果穗干质量、穗粒质量分别下降9.2%、24.1%、30.8%和27.9%,空秆率增加24.5%.拔节-吐丝期、吐丝-乳熟期干旱胁迫处理并复水后,玉米株高恢复不明显,产量降幅显著.  相似文献   
993.
以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利用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 4.4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1986、2002和2010年研究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非湿地3大景观类型的空间信息;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原理和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阐明景观格局变化下,生态安全状况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6-2010年,研究区在自然与人为双重干扰下陆地面积萎缩,斑块数增多,优势景观消失,景观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分离化;1986-2010年,人类活动对景观干扰愈加明显,景观干扰指数与生态安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研究区各景观损失度上升,生态安全指数下降,其中以自然湿地中河流与河口湿地和芦苇湿地景观的恶化程度最大.基于面积因素构建的各景观生态安全度依次为:非湿地>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新建并发育的人工林景观和新整合的少海东湖人工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区的生态损失,缓和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湿地保护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994.
作为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浮游纤毛虫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有些浮游纤毛虫在生活周期中会形成包囊,条件适宜时包囊会萌发,这对纤毛虫种群动态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对于浮游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营养期细胞,浮游纤毛虫包囊的研究尚少,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对浮游纤毛虫包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包囊的形态、沉积物中包囊的丰度、包囊形成的环境因素、包囊萌发过程及环境因素对包囊萌发的影响等方面,希望对国内开展浮游纤毛虫包囊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95.
灌溉对孕穗期冬小麦农田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卫东  成林 《生态学杂志》2012,31(7):1701-1706
灌溉是抵御和减轻冬小麦晚霜冻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黄淮地区2010年4月的一次强降温过程,通过郑州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灌溉防霜试验,对比分析了冬小麦孕穗期田间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特征。结果表明:在外界环境温度下降时,灌溉可以提高田间最低气温0.1~0.6℃,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地上5cm处,灌溉可减少气温≤0℃的持续时间1~2h;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深度而存在差异,0cm土壤温度以增加为主,5~20cm土壤以降温效应为主;灌溉减小了气温和0~5cm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和平均相对变率,而增大了10~20cm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和相对变率;灌溉引起的温度差异只在15和20cm土壤处比较显著,其余各层温度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6.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了探讨藏羚羊对异地环境的行为学适应,对异地圈养藏羚羊的卧息行为进行了不同性别、不同季节间的比较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和统计了异地圈养藏羚羊冷季和暖季的卧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暖季,雌性和雄性藏羚羊在卧息时间及卧息时间占全天活动时间的比例(卧息比例)上没有差异(卧息时间:Z=-1.126,P0.05;卧息比例:Z=-1.357,P0.05);在冷季,雌性和雄性藏羚羊在卧息时间及卧息比例上也没有差异(卧息时间:Z=-1.14,P0.05;卧息比例:Z=-0.307,P0.05)。雄、雌性藏羚羊的卧息时间及卧息比例没有季节差异(雄性卧息时间:Z=-1.465,P0.05;雄性卧息比例:Z=-1.631,P0.05;雌性卧息时间:Z=-1.742,P0.05;雌性卧息比例:Z=-1.852,P0.05)。季节和性别对藏羚羊卧息行为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F=0.057,P0.05)。总之,藏羚羊卧息行为之间既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季节差异,与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的卧息行为相比,异地圈养藏羚羊的卧息行为已经调整其行为学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997.
吴建平  于超  张天才 《四川动物》2012,31(5):775-777,785
2010年6月至9月在哈尔滨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采用样方法对灰喜鹊的巢址选择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灰喜鹊巢址样方生境因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灰喜鹊主要选择针叶树筑巢;在同一生境中巢间距变化小,呈均匀分布;灰喜鹊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营巢树高、距最近巢距离、样方内树均高、巢树胸径、距干扰源距离、距最近树距离.这说明灰喜鹊在巢址选择过程中选择巢树和其周围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998.
棘胸蛙求偶鸣声与温度有关但与体大小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声被认为是鉴别蛙类物种最有效的特征之一,但受许多因素影响。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和身体大小与雄性棘胸蛙鸣声特征的关系,在人工仿生态养殖条件下测量环境温度和体温以及蛙体的大小(体重、体长),并通过个体定位,录制繁殖期中雄性棘胸蛙的求偶鸣声,分析鸣叫参数。结果表明,棘胸蛙雄性鸣声特征测量参数与体重、体长无相关性,而鸣声特征中的鸣叫时长、音节时长与环境温度、水温、体温、泄殖腔温度存在负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在开展棘胸蛙鸣声学研究时应注意温度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通过采集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抗凝全血,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用磁珠分选纯化记忆性B细胞和体外活化记忆性B细胞,促使其分泌抗体,用ELISA法识别阳性B细胞克隆,并提取阳性B细胞的RNA,从中扩增抗体重链和轻链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再用携带重链基因的质粒和携带轻链基因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HIV-1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进行抗体特性的鉴定。结果从1例HIV-1感染者的记忆性B细胞中筛选出了4株HIV-1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Env)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其中2株具有较好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活性,另有1株对HIV-1假病毒有较弱的中和活性。说明我们成功地引进了利用B细胞培养和RT-PCR技术从人体淋巴细胞中筛选特异性抗体基因的人单克隆抗体技术平台。用该技术可以成功获得HIV-1En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将来从能产生高滴度广谱中和抗体的感染者体内筛选广谱中和抗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hMAM启动子/增强子调控表达载体构建和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启动子/增强子调控报告基因表达载体,探讨hMAM启动子/增强子序列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控作用。方法应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出hMAM启动子/增强子DNA序列,构建于PGL3报告基因上游,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415、T47D及胃癌细胞7901,分析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对乳腺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结果酶切图谱分析、DNA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hMAM启动子/增强子调控的表达载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表明,hMAM启动子/增强子能够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hMAM启动子/增强子,在MDA—MB-415乳腺癌细胞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