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杜仲细胞悬浮培养产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正交设计对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物质浓度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杜仲细胞悬浮培养和总黄酮含量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B5培养基+0.5mg/L NAA+0.6mg/L 6-BA、蔗糖30g/L、初始pH 5.0-5.5、接种量20g(FW)/L以及摇床转速110r/min为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通过对杜仲悬浮细胞生长和代谢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最大比生长速率( m)为0.417d-1;细胞基于蔗糖的真正比生长得率(YG)与维持系数(m)分别为0.619g/g和0.0206g/(g·d-1);黄酮合成属部分生长耦联型,可用Luedeking-Piret模型进行描述。研究结果为杜仲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生产天然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嗅球成鞘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获取高纯度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方法.方法:从新生SD大鼠(3d)嗅球中迅速分离嗅神经层和嗅颗粒层,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板内培养2d,采用NGFRp75和S100蛋白双标免疫组化、以Hoechst33342复染鉴定OECs的纯度.结果:OECs的纯度为(95.64±2.76)%.结论:本法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且经济、稳定、有效的OECs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氏球菌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尿道炎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化验一般采用美蓝染色检查男性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或病原微生物阳性可提示尿道炎症状,指导临床的早期治疗。在缺乏临床症状体征和尿道多形核白细胞的情况下,临床的治疗将是不同的。本研究采用美兰染色检查男性尿道炎患者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沙眼衣原体抗原和淋病奈瑟氏球菌培养,评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的临床意义。方法:3,000例性病患者的尿道分泌物进行美兰涂片染色镜检,衣原体抗原检测和淋病奈瑟氏球菌染色镜检和培养。结果:3,000例性病患者中,387例患者(12.9%)沙眼衣原体抗原阳性。 在沙眼衣原体患者中,242例(62.5%)≥5个多形核白细胞, 59例(15.2%)为1~4个多形核白细胞,86例(22.2%)为0个多形核白细胞,其中36例患者(9.3%)无症状,141例患者(36.4%)无体征。415例(13.8%)淋病奈瑟氏球菌阳性,在淋病患者中,397例(95.7%)≥5个多形核白细胞, 10例(2.4%)1~4个多形核白细胞, 8例(1.9%)为0个多形核白细胞,其中5例(1.2%)患者无症状, 46例(11.1%)无体征。86例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氏球菌合并感染的患者中,76例阳性患者≥5个多形核白细胞,5例阳性患者为1~4个多形核白细胞, 5例阳性患者无多形核白细胞。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尿道炎患者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男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数量与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球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86例(22.2%)沙眼衣原体感染和8例(1.2%)淋病患者的尿道中无多形核白细胞。因此,加强临床与实验室诊断可提高男性尿道炎的诊断和控制性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4.
铝胁迫下植物根系的有机酸分泌及其解毒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害问题,已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耐铝植物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来解除或减轻铝的毒害是外部解铝毒的重要机制.文章对铝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有机酸解铝毒机理、解铝毒能力,有机酸分泌方式及调控其分泌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5.
茶叶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物修复对降解污染基质中的农药是一种对环境有益的方法。目标是要寻找能够降解在茶叶生产中使用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菌。最终在福州某茶园经农药处理过的茶叶中分离降解菌。首先在富集培养基中筛选,接着在以农药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连续筛选。结果发现,其中一株标号为c1f6的菌株生长的特别良好,经AMS-VITEK12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的一个未知种。采用HP6890气相色谱仪测定菌株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pH7.0的基础培养基发酵液中,以各加100mg·L-1这3种农药为唯一碳源,30℃振荡培养,接种c1f6后3d,这3种农药的降解率分别为55.64%、44.56%和52.19%。采用光密度测定的菌株生长值和农药降解率的关系曲线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农药降解和菌株生长成正相关,说明菌株能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表明,菌株c1f6对有机磷农药也有一定的降解力,3d对甲胺磷和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27.67%和12.35%。因此,假单胞菌c1f6是一株较广谱的农药降解菌,有望用于生物修复过程,以减少茶叶栽培过程中的产品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6.
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对福建三明和沙县23块毛竹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1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1目、124科、332种,林下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2目、130科、349种。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分别有92.77%和94.54%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林下层类群种-丰盛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二类群目或功能集团的科、物种的数量分布相近,个体数量分布差异大。竹冠层类群以蜱螨目和同翅目为主,林下层类群以蜘蛛目、膜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前者的科、物种以及个体数的益害比分别为1∶1.18、1∶0.83和1∶4.62,后者为1∶0.91、1∶0.85和1∶0.55。竹冠层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林下层类群,植食性集团多样性在林下层类群各功能集团中最高,在竹冠层类群中则最低。群落和功能集团各参数对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均以相应类群总体的均匀度最大,功能集团因子中均以相应类群蜘蛛类的均匀度最大。人为排除群落优势种后,二类群的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但林下层类群增加的幅度显著低于竹冠层类群。植食性和中性集团作为空间食物种类资源能显著促进群落容纳较多天敌物种,天敌对二集团的空间数量跟随效应强,二集团与天敌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7.
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7 及其转移亚克隆 LM-MCF-7 为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两种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寻找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 . 提取两种细胞总 RNA ,分别用 Cy5-dCTP 、 Cy3-dCTP 标记 LM-MCF-7 和 MCF-7 的 cDNA ,并与含有 21 329 个基因的芯片进行杂交并扫描,利用 GenePix Pro 4.0 图像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判断基因是否在两个细胞中存在表达差异 . 经互换荧光标记物重复两次实验,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 67 个,其中 41 个在 LM-MCF-7 细胞中表达上调, 26 个在 LM-MCF-7 细胞中表达下调 . 应用实时定量 RT-PCR 对 7 个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进行了验证 .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上述发现的差异基因编码产物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调节、应激反应、新陈代谢、发育、细胞运动、细胞凋亡和细胞粘连等功能有关 . 据文献报道,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 35 个与肿瘤有关,其中 9 个与乳腺癌转移有关, 6 个可能参与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 . 根据基因芯片检测的结果,从功能上对 LM-MCF-7 细胞和 MCF-7 细胞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高转移倾向的 LM-MCF-7 细胞与 MCF-7 细胞相比,抗凋亡能力较强 . 上述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相似文献   
108.
以冬凌草的分枝数、单墩叶重及叶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作为冬凌草药材产量和质量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河南淇县野生冬凌草和湖北广水、武汉野转家种冬凌草的最佳采收期,并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冬凌草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引种地与原产地冬凌草的质量没有明显影响,药材叶中冬凌草甲素含量均在6月份左右达到峰值且十分接近;但气象因素对冬凌草产量则有影响,气候不同导致引种地野转家种药材的分枝数比原产地野生药材多2~4倍。综合质量和产量的考察结果,冬凌草的最佳采收期应定在其开花前,引种地武汉宜定在6月份,引种地广水宜定在6~7月份,原产地河南淇县宜定在6~8月份。  相似文献   
109.
以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cerevisiae)单倍体菌株SY1为出发菌株 ,通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 ,获得 1株Cu2 高抗性突变株 ,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拮抗紫外线 ,拮抗电离辐射 ,清除·OH自由基能力 ,Cu2 解毒能力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 ,经 5 0世代培养后 ,其遗传稳定性保持在 96 %以上。  相似文献   
110.
HRGP在小麦抗寒锻炼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强抗寒小麦品种(R-025、中品94-19、品83-1、品83-2、品83-3、米罗诺夫808)经抗寒锻炼后,其幼苗体内的游离脯氨酸、细胞壁结合的羟脯氨酸和糖蛋白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游离脯氨酸含量比未经抗寒锻炼处理时增加5~32倍,细胞壁结合的羟脯氨酸含量比对照增加1.77~2.17倍,糖蛋白含量比对照增加4.68~9.72倍,而不抗寒小麦品种(中国春、冬103)增加量较小.脯氨酸积累进程各个品种间差异比较大,品83-1、品83-2积累较快,抗寒锻炼第21d时达到最高峰,而R-025在第56d达到最高峰.脯氨酸含量与小麦品种抗寒性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3462),而羟脯氨酸含量、糖蛋白含量与小麦品种抗寒性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1和0.7039.从小麦细胞壁纯化得到了2种伸展蛋白Extensm1和Ex-tensin2,其含量都和小麦品种抗寒性呈正相关.Extensin1是分子量为28kD、羟脯氨酸为主要成份(32mo1%)的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