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8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243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eight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alien plants in Jiangxi Province were defined, viz. Amaranthus palmeri S. Watson, Oenothera laciniata Hill, Jacquemontia tamnifolia ( Linn.) Griseb., Ipomoea lacunosa Linn., Solanum sisymbriifolium Lam., Triodanis perfoliata (Linn.) Nieuwl., Erigeron philadelphicus Linn. and Bromus catharticus Vahl. These species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popul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some have been invaded. Voucher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Shanghai Chenshan Herbarium ( CSH) .  相似文献   
982.
密度感应系统:对细菌致病力的自行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通过密度感应系统感受环境中的信号分子,进而调控菌群一系列生物学性状。研究发现密度感应系统能够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基因表达及噬菌体感染等功能,其中基于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细菌抵御噬菌体感染更是新发现,预期也将是未来数年的研究热点,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将为有效应用噬菌体开展耐药菌的防控展现广阔前景。本文将重点综述细菌密度感应系统对细菌致病相关功能的调控机制,旨在为病原菌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3.
【目的】通过敲除生防菌Act12铁载体合成酶Ser基因,研究该铁载体在植物防病促生中的作用。【方法】以自杀型质粒p KC1132作为基本载体,两侧为Ser基因上下游片段作为同源交换臂,两个同源臂之间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CT12;借助接合转移技术,将该质粒导入Act12,筛选突变株并进行PCR验证;研究Ser基因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Act12在生长速率、铁载体产量、甜瓜种子促生、抗苹果轮纹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PCR验证及测序均证实Ser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成功。Ser基因突变后,铁载体合成量明显减少,抑制甜瓜种子的萌发及生长,对苹果轮纹病菌拮抗作用降低。【结论】生防菌Act12 Ser合成酶基因参与控制合成的铁载体在对甜瓜种子促生作用和拮抗苹果轮纹病菌中发挥一定作用,为进一步研究Act12防病促生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4.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文章以海鞘与蓝藻共生关系的典型实例为代表,介绍了蓝藻与海鞘共生关系的发现过程;蓝藻在海鞘间世代传递的机制;两者在共生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生理功能,如蓝藻共生体通过碳固定、参与氮循环和产生代谢物等方式为海鞘提供营养并参与海鞘的防御活动,海鞘可供给共生体生长所需的一部分氮素营养和提供抗紫外线的保护等。对海鞘与蓝藻共生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生物进化过程,以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85.
本研究利用粉色种皮高油酸花生G63与紫白花斑种皮普通油酸花生VG-01配置杂交组合。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S-PCR,allele-specific PCR)鉴定出16个F_1真杂种。在F_2中筛选到_ol1_ol_2单株,并对64个F_2:3家系间的种皮色泽分离进行χ~2检测。结果表明,纯色花生∶花斑花生在0.05水平上符合9∶7,花生种皮花斑性状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当2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时,种皮表现为纯色;当2对基因至少有1对为隐性纯合时,种皮表现为花斑。利用AS-PCR技术对334株花斑种皮F_3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到29株ol_1ol_1ol_2ol_2基因型的单株。利用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F4种子油酸GC值介于70.77%~82.87%,油酸/亚油酸介于8.15~26.30。F4群体植株主茎高12.4~87.3 cm,平均57.2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高34.97%;第1对侧枝长91.6~196.3 cm,平均134.1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长34.28%。F5新种质的单株果重、单株果数、单株仁重、单株仁数分别为(27.16±9.51)g、(22.11±10.26)个、(20.10±7.17)g和(31.94±15.16)个。新种质9-7、14-2、14-3、17-3和17-7均为红白花斑种皮,在单株果重方面较对照冀花2号增加230.02%、165.80%、210.66%、200.65%和160.26%,在单株果数方面增加280.00%、340.00%、450.00%、210.00%和150.00%,其油酸GC值分别为80.54%、81.75%、80.63%、81.3%和81.56%。该批种质材料不仅油酸含量高,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对丰富我国高油酸花生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6.
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12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利用2015年采自山东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的混合小种对这些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5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系)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苗期对该省2015年的5个小麦叶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通过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发现,济南17含有Lr16,矮抗58和山农20含有Lr26,其余济麦系列、烟农系列、良星系列等9个品种(系)均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此外,本研究还对山东省3个非主栽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中麦175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37,含有成株抗性基因;皖麦38只检测到Lr26,济麦20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综合以上结果,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系)所含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尤其不含有对我国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有效的抗锈基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叶锈基因,提高抗叶锈性。  相似文献   
987.
为了明确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的分布,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2015年采自河南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混合菌株,对近几年河南省16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该16个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供试品种苗期对小麦叶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能含有Lr1、Lr16、Lr26和Lr30这4个抗叶锈基因,其中先麦8号含有Lr1和Lr26;郑麦366和郑麦9023含有Lr1;西农979和怀川916含有Lr16;中麦895、偃展4110、郑麦7698、平安8号、众麦1号、周麦16、衡观35和矮抗58含有Lr26;周麦22中含有Lr26,还可能含有Lr1和Lr30;豫麦49-198和洛麦23可能含有本研究中检测以外的其他抗叶锈基因。因此,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叶锈性基因,提高抗叶锈性,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  相似文献   
988.
肠道病毒3D蛋白是其RNA聚合酶。柯萨奇病毒B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主要感染心脏,其3D蛋白在心肌表达中的时序和分布尚不清楚。本研究将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获得的CVB 3D片段插入pET28a(+)的表达框,获得pET28a(+)-3D重组质粒。异丙基 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pET28a(+)-3D表达3D-His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后,切胶,获得3D-His蛋白。3D-His蛋白加佐剂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3D蛋白多克隆抗体,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了高效价且特异性好的抗CVB3 3D蛋白抗体,可用于CVB3 3D蛋白功能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989.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990.
本研究对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基因进行了信息分析,并选用金针菇双核菌株H1123作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菌丝生长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酶基因表达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包含6个α淀粉酶和1个γ淀粉酶。7个淀粉酶基因的表达量均在菌丝接种后第10天出现峰值,并与胞外淀粉酶活性呈同步变化,说明基质中淀粉的分解和利用是淀粉酶家族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α-Amy-1α-Amy-4α-Amy-5的上调幅度最大,为淀粉降解和代谢过程的主效基因。值得注意的是胞内淀粉酶基因α-Amy-1在第10天时达到约90倍的上调表达水平。我们推测:金针菇胞外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小分子单糖的同时,其胞内淀粉酶也参与了这些糖类的吸收和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