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9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67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7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7篇
  196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Rdr1是出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参与控制细胞的多重药物耐受性,并可能与细胞胁迫应答相关.利用PCR方法扩增RDR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高拷贝表达载体pYES2/NTA上并诱导Rdr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过表达.为了揭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在过氧化氢处理、热胁迫和高盐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RDR1过表达导致细胞对上述3种胁迫作用更敏感,而RDR1缺失则使细胞对这些胁迫作用的耐受性不受影响或有一定增强.为了揭示上述不同细胞在胁迫条件下生长状态的差异与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并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的活性.结果表明,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具高活性的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而Rdr1过表达细胞中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的活性较低.RDR1对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要大于G6PDH和GR.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揭示,RDR1过表达细胞对胁迫的敏感和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对胁迫耐受性增加的原因.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负调控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了初步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2.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高耐SO2玉米自交系Q9进行了SO2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30对引物组合进行的PCR扩增中,获得了13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3条诱导表达,2条增强表达,6条减量表达,2条抑制表达.序列分析和数据库比对表明,GenBank中只搜寻到5条cDNA序列,其中2条增强表达的cDNA片段D1和D5分别与氨基酸结合蛋白ABP、锌指结构转录因子蛋白DOF部分序列高度同源,其他诱导表达的3条cDNA(D3、D6、D11)功能未知,可能是新的cDNA片段.经半定量RT-PCR分析验证,D1和D5转录水平受SO2胁迫表达显著增强,推测D1和D5可能参与了玉米对SO2胁迫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低浓度一氧化碳(CO)吸入和腹腔给予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小肠损伤的作用及作用过程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6组SD大鼠静脉注入5mg/kg体质量IPS或等容量生理盐水;1h后,对照及LPS注入组吸入室内空气,CO吸入及LPS注入+CO吸入组吸入体积分数为2.5×10^-4CO.CO腹腔及LPS注入+CO腹腔组腹腔通入体积分数为2.5×10^-4CO。观察1、3、6h后放血处死,取回盲部上小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PAV)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蛋白印迹法测定p38 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LPS注入组PAF、ICAM-1及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CO吸入及CO腹腔组(P均〈0.0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应时间点的LPS注入组比较,LPS注入+CO吸入及LPS注入+CP腹腔组的PAF和ICAM-1明显降低(P均〈0.05),但p38 MAP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增高(P均〈0.05);此两组间及两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浓度CO吸入和腹腔给予以非时间依赖方式下调LPS诱导的大鼠小肠PAF、ICAM-1表达而起相似的保护作用;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9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旱作条件下研究了一次深翻、免耕、深松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小麦籽粒产量及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小麦旗叶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MDA和O2-·含量,延缓了小麦叶片的衰老进程;同时,免耕、深松在开花期和灌浆期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了4.13%、6.23%和5.50%、9.27%,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一次深翻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低于传统耕作,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传统耕作,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深松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提高4.34%和4.76%,花后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15.56%和13.51%,产量分别提高10.22%和9.26%.免耕和深松为冬小麦花后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延缓了小麦叶片衰老,促进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从而使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是旱作麦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95.
太湖地区湿沉降中氮磷输入量 ——以常熟生态站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3年6月—200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常熟生态站(31°32′45″ N ,120°41′57″ E)连续定位收集降雨,分析其中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浓度,并对期间太湖地区氮磷湿沉降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沉降氮输入量的季节变化显著,夏、春季高,秋、冬季低;湿沉降输入氮中88.2%为溶解氮(dissolved itrogen,DN),11.8%为颗粒氮(particle nitrogen,PN);湿沉降输入磷中溶解磷(dissolved phosphorus,DP)和颗粒磷(particle phosphorus,PP)比例分别为53.3%和46.7%;中、小雨携带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污染物通量大于大、暴雨;太湖地区每年湿沉降输入TN、TP分别为30.2 kg·hm-2和1.1 kg·hm-2,且所有降雨中DN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阈值,92.5%的降雨中DP大于水体富营养化阈值.  相似文献   
996.
一种用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实用操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是建立一种简化、实用的用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的操作方法.采用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以质粒pUC18,pCSN44,pAN52-1Not,pETts,pANth和植物双元表达栽体pCAMBIA1301分别转化用于质粒扩增与保存的常用大肠杆菌菌株Top10和DH5α以及用于原核表达的常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和TB1.质粒与感受态细胞的混合液置冰上作用一定时间后,直接涂布含有筛选抗生素的LB平板,于37℃培养12~16h.结果表明,用不同大小的质粒DNA转化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都可以获得满足实验要求,转化效率可高达103~4阳性克隆/μg.该方法较标准的转化流程更加简便、省时、实用.  相似文献   
997.
黄曲霉产木聚糖酶条件优化及酶解产物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株能利用木糖及丰纤维素水解液产乙醇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Z7具有产木聚糖酶的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产酶培养基,得到最佳组分为玉米芯2%,尿素0.2%,酵母膏0.25%,K2HPO4 0.5%,NaNO,0.1%,MgSO4·7H2O 0.1%;单因素试验表明,用纱布代替塑料布密封摇瓶封口能显著提高产酶量;Z7在碱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产酶性能,在最优条件下发酵,能产生最大木聚糖酶活122.23IU/ml.通过薄层分析,验证了Z7产生的木聚糖酶具有水解木聚糖生成木糖及木寡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Due to the regulations and bans regard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oxic chemicals against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 and the practical impediments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ural product antifoulant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compounds that are antifouling-acti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have a potential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comm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yrethroid products, which are generally used as environmentally safe insecticides, was evaluated for antifouling activity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an anti-settlement test with cyprids of the barnacle Balanus albicostatus and also in a field experiment. Laboratory assay showed that all eleven pyrethroids (namely, rich d-trans-allethrin, Es-biothrin, rich d-prallethrin, S-prallethrin, tetramethrin, rich d-tetramethrin, phenothrin, cyphenothrin, permethrin, cypermethrin, and high active cypermethrin) were able to inhibit barnacle settlement (EC50 range of 0.0316 to 87.00 μg/ml) without significant toxicity. Analysis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uggested that the cyano group at the α-carbon position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tifouling activity in pyrethroids. In the field, the antifouling activity of pyrethroids was further confirmed, with the most potent pyrethroids being cypermethrin and high active cypermethrin, which displayed efficiency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tributyltin. In summary, our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se pyrethroids have a great and practical commercial potential as antifouling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