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土壤侵蚀环境直接影响土壤的特性,对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推动着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土壤中各种环境的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土壤酶活性能表示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探究不同侵蚀环境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陈家坬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5种不同侵蚀环境下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表现为0—10cm大于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在阴沟坡最大,在阳梁峁坡和峁顶较小,且阴沟坡和峁顶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量氮在阳沟坡最大,阴阳梁峁坡最小,差异性显著(P0.01)。(2)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0—10cm大于10—20cm土层,且在不同侵蚀环境下均表现为阴梁峁坡最大,阳梁峁坡最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油橄榄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油橄榄的抗寒机理,对甘肃陇南地区主栽的6个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进行低温胁迫(5℃、0℃、-5℃、-10℃)处理,并以18℃常温培养为对照,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各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型曲线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不同品种油橄榄半致死温度介于-6.687℃~-3.706℃之间,且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顺序为‘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其抗寒性大小依次为‘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2)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各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在-10℃低温胁迫下,油橄榄品种‘皮肖利’和‘配多灵’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常温对照降幅较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相对增幅较大,丙二醛含量增幅较小,而此时品种‘佛奥’和‘鄂植8号’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4)根据不同油橄榄品种的平均隶属度(抗寒性综合评价值)确定的品种抗寒能力大小顺序(‘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与品种半致死温度的抗寒性表现顺序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皮肖利’和‘配多灵’等油橄榄品种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增强保护酶活性来缓解胁迫造成的过氧化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基于相对电导率的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均能准确鉴定油橄榄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93.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分化及突触可塑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中的前体分子产生相反的诱导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在中枢退行性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前体蛋白在合成代谢、受体调控和功能上的"阴/阳"特性,并讨论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认识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病理意义、疾病治疗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报道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营养互补的融合子为三倍体,其生长速度、发酵速率均较亲株提高1—2倍。部分融合子酒精的产量高于亲株,同时高于目前使用的酒精发酵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995.
电损毁大鼠海马CA_3区(HCA_3-EL)或连合前穹窿纤维(ACHF-EL)后,其血浆胰岛素基础水平明显升高。HCA_3-EL两周后,大鼠空腹血糖浓度增高,且糖耐量降低。但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之分泌反应却显著增强。HCA_3-EL或ACHF-EL大鼠经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后,其胰岛A细胞内胰高血糖素样及B细胞内胰岛素样免疫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CA_3-EL组大鼠胰岛中生长抑素样免疫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及阳性细胞数目均较对照组减少,而胰岛中胰多肽样免疫阳性物质却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海马CA_3区(HCA_3)及连台前穹窿(ACHF)对胰岛素的分泌有紧张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四膜虫细胞的核骨架及类中间纤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树涛  焦仁杰 《动物学报》1995,41(2):212-217
采用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超薄切片结合选择性生抽提方法显示,原生动物四膜虫细胞大核具有发达的核骨架纤维网络,核周是一层完整的核纤层结构,在四膜虫细胞小核中,亦存在核骨架和核纤层。四膜虫细胞皮层中存在水下溶性纤维网架,其中含有类中间纤维蛋白组分,49KD蛋白。  相似文献   
997.
脱氢表雄酮对人早期胎盘孕酮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祖平  郑祥建 《动物学报》1998,44(3):341-346
采用绒毛组织体外卵育模型,观察了脱氢表雄酮对人早期胎盘滋养层组织孕酮分泌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10^-6mol/L以上)的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盐可以显著地抑制体外卵育的人早期胎盘滋养层组织的孕酮分泌(P〈0.001),低浓度则无效应。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盐抑制孕酮分泌的影响不依赖于其芳香化产物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4-羟基雄烯二酮也能抑制孕酮分泌(P〈0.001),但其作用可被17β-雌二醇逆  相似文献   
998.
一种新型免疫PCR基因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叶绿素分子 (chlorophyll)作为共价连接蛋白质与核酸的中间分子 ,构建了甲胎蛋白 (α fetoprotein ,AFP)抗体的基因探针 ,并用构建的基因探针通过免疫PCR对AFP进行了诊断的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其检测灵敏度比ELISA高 1 0 4~1 0 5 倍 .基因探针的构建方法完全避免了蛋白质与有机溶剂的接触 ,基本保持了抗体的原有活性 ;并且人为地将蛋白质定向地锚定在dsDNA分子上 ,使PCR扩增不受任何影响 .构建的基因探针采用一定的保藏方法 ,室温中活性保存至少 6个月 .构建方法精简 ,成本低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人早期胎盘组织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合成和释放的调控机制,在人早期胎盘组织体外孵育模型上研究了CRH及其拮抗剂(α-HelicalCRF9-41)对hCG基础分泌和由GnRH刺激的hCG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10-7mol/L的外源性CRH可明显抑制hCG的基础释放(P<0.05),而以10-7mol/L作用最显著(P<0.001);加入10-7mol/L的CRH4小时后,hCG释放量开始有所下降,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到加药后8小时,CRH组已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以加药后16小时抑制作用最明显(P<0.001),到24小时抑制作用趋于减弱,但与同期对照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10-7mol/L和10-5mol/L的α-HelicalCRF9-41可明显刺激hCG的分泌(P<0.001);2×10-7mol/L和2×10-6mol/L的α-HelicalCRF9-41可完全逆转CRH对hCG释放的抑制作用;2×10-9~2×10-7mol/L的CRH对由GnRH诱导的hCG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产生的CRH,通过受体介导机制,不仅对hCG基础分泌,且对由GnRH诱导的hCG分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特定的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CRH可能是参与hCG分泌调控的生理性负调节团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