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4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6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对产酸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idogenes)FS1171产丙酸的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基于经典发酵动力学模型(Logistic、Luedeking-Piret、Dose-Resp方程)及Origin软件优选模型(Boltzmann方程)两种方法分别构建丙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丙酸合成及底物甘油消耗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软件分析表明,经典发酵动力学构建的模型拟合度整体不如Boltzmann方程构建的动力学模型,但前者所构建的3个动力学模型之间有较好的关联性,两种方法构建的模型拟合值和实验值能较好的吻合,说明所构建的产酸丙酸杆菌的发酵动力学能较好地反应丙酸杆菌的发酵过程,为优化发酵过程和工业上放大生产丙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入侵检疫害虫之一,对农林业生产安全、公共设施以及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为筛选对红火蚁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的红火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合病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罹病红火蚁上分离出3株病原真菌HHYSFJ01、HHYSFJ02和HHYSFJ05,分别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致病性测定,这3株病原菌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3株病原菌致病性间差异显著。经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喷雾处理红火蚁10 d后,球孢白僵菌菌株HHYSFJ05的致病性最强,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84.71%,LT50为4.67 d;红绶曲霉菌株HHYSFJ01和淡紫拟青霉菌株HHYSFJ02次之,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82%和73.29%,LT50分别为4.99 d和5.20 d。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Krouse分级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对炎性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n=26,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和B组(n=24,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考察两组围术期指标、炎性应激指标[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并发症、复发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鼻腔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程度更轻,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的IL-8、PCT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0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25),B组术后1 d的IL-8、PCT水平低于A组,IL-10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Krouse分级为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减轻患者炎性应激,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5.
T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repeat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from Crassostrea giga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 deposited in public sequence databas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three to 18,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071 to 0.738 and from 0.306 to 0.913, respectively. Marker transferability was tested on other two Crassostrea species and polymorphic products were detected at nine loci. EST‐deriv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rovide robust, informative and potentially transferable polymorphic markers suitable for population genetic, parentage, and mapping studies of C. gigas.  相似文献   
996.
洪坚平  郭明霞  贺运春  高瑞斌 《菌物研究》2007,5(3):129-130,133
从山西省13个主要土壤类型的1 012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镰刀菌333株,依据布斯的镰刀菌属分类系统鉴定其中1株为中国新记录种——柔毛镰刀菌(Fusarium flocciferum Corda),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讨论。菌种保存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  相似文献   
997.
水、氮控制对短花针茅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自动CO2通量系统(Li-8100,Li-COR,Lincoln,NE,USA)野外测定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土壤呼吸速率,并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不同水分梯度和氮素添加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草原整个生长季,增雨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P0.05),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在温度适中,土壤含水量最大的时期(8月初)。(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相同降雨量下,氮素添加对土壤呼吸速率增加有抑制作用,但在降雨较少的时(5月末到6月中旬,0月份),氮素添加对土壤呼吸速率有较少的促进作用。(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函数模型中一元二次函数模型明显优于线性、指数等模型。一元二次模型能更好地说明土壤呼吸速率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998.
植物根系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为了掌握红树植物根系真菌的生态状况,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红树植物群落中采集样品分离根际与非根际真菌,分析红树植物对根域真菌生态的影响以及根域真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分离培养的6种红树植物的根域样本中,鉴定出5属11种真菌。桐花树、木榄、无瓣海桑和秋茄根际真菌的丰度与种类均高于非根际真菌,说明这4种红树植物对根际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红海榄与白骨壤则相反,说明其对根际真菌有抑制作用。总体上,红树林林内真菌种类数远高于林外,表明红树植物覆盖对促进真菌物种多样性有积极作用。根际真菌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呈显著负性相关关系,非根际真菌种类数与硝态氮(NO3-N)呈显著正相关关关系,说明根际TOC中可能含有抑制真菌生长作用的物质,而在非根际,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影响较小。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以黄独微型块茎为材料,对其低温保存期间的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并对其低温保存后的萌发苗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低温保存时间越长,微型块茎外围细胞内的淀粉粒消失越多,至90d时,淀粉粒消失的细胞扩延到微型块茎中部;低温保存期间,微型块茎的抗氧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及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低温保存的0~90 d内,SOD活性在18~54 d内持续增加,而在54~90 d内基本维持不变;POD活性在18~36 d内显著增加,在36~54 d内维持稳定,而在54~72 d内又开始显著增加,72~90 d趋于稳定;CAT活性变化趋势与SOD活性一致,即在18~54 d内持续增加,而在54~90 d内基本维持不变;α-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在18~36 d内快速增加,在36~54 d内无显著变化,在54~90 d内持续显著增加;β-淀粉酶活性在18~54 d内显著增加,在54~72 d内维持稳定,在72~90 d内又开始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18~36 d内显著增加,36~54 d内无显著性变化,54~90 d又开始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在18~36 d内无变化,在36~72 d内显著提高,在72~90 d内维持不变。微型块茎低温保存90 d后,其萌发苗的形态(株高、叶片数、根数和茎节长)、DNA含量、生理指标(总叶绿素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最大荧光、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效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与常温保存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黄独微型块茎的低温保存不会造成植株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000.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