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1969年   3篇
  1968年   3篇
  1966年   5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Wolbachia is a widespread bacterial endosymbiont among arthropod species. It influence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host species and also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Until now there were only a few studies that detected Wolbachia infections in hoverflies (Diptera: Syrphidae), and this is the first broader study with the aim of examining the incidence of Wolbachia in the hoverfly genus Merodon.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an infection rate of 96% and the presence of both Wolbachia supergroup A and B,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for most of the infected arthropod species. Additionall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Wolbachia strains in the Merodon aureus group species was detected and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I‐based relationships of the group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infection. Finally, we discuss plant‐mediate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Wolbachia strains among the studied hoverfly species.  相似文献   
992.
云南割手密是甘蔗育种中比较宝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对68份云南割手密F2创新种质材料的9个主要工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前3个主成分为基础,分别作聚类分析和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68份云南割手密F2创新种质的变异系数为10.57%~35.30%,11月份理论含糖量和单产的变异系数超过30%,说明11月份理论含糖量和单产性状的变异潜力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茎重产量因子、锤度糖分因子和丛有效茎含糖量这3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性状80.8292%的信息;在欧氏距离为10.00处将68份材料分为4类,各个类群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甘蔗杂交育种上可以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加以利用;二维排序表明云割F211-50、云割F211-56、云割F211-40、云割F211-66、云割F211-77、云割F211-10、云割F211-19、云割F211-85、云割F211-45、云割F211-37、云割F211-25、云割F211-23、云割F211-18等13份材料的3个主成分构成因子协调性最好,可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93.
本实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过程中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添加维生素C(Vc)后对它们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普安银鲫早期发育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C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1)30 mg/L的Vc溶液中仔鱼孵化率和成活率最高,分别高出对照组(Vc浓度为0 mg/L)16.2%和17.8%;(2)普安银鲫早期发育过程中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呈"升高-降低"的趋势,均在原肠中期达到最高,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加;(3)30 mg/L的Vc组中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含量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1)普安银鲫胚胎期受到的氧化损伤比胚后严重;(2)适宜浓度的维生素C能提高胚胎及仔鱼的抗氧化能力,有效降低胚胎及仔鱼受到的氧化损伤,提高其孵化率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向日葵盐胁迫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分离并鉴定耐盐相关基因。方法:采用c DNA-AFLP技术分析盐胁迫产生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结果: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32对有差异表达的引物组合。用其进行选择性扩增,获得差异表达的上调TDFs 845条。经二次PCR扩增及反向Northern blot验证,获得42个阳性TDFs。对其中12个TDFs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得到10条TDFs核苷酸序列。经Blastx比对及功能分析,10个TDFs均与应答盐胁迫相关,涉及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胁迫相关功能蛋白、衰老相关蛋白以及与蛋白相互作用有关的蛋白。结论:利用c DNA-AFLP技术鉴定出一批盐胁迫应答基因,为揭示向日葵耐盐分子机制及指导向日葵耐盐分子育种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外来植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自然衰退种群进行N肥、P肥和N-P复合肥不同梯度水平的添加,分析大米草的生长指标差异及其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N、P添加后使大米草种群株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肥效强弱依次为N肥、P肥、N-P肥;叶片数、主根数及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除N肥外,其它处理的叶片面积和厚度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种肥源的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大米草自然衰退种群的光合速率(p<0.05);N和N-P肥均以高浓度效果最显著,但P肥却以中浓度效果最强;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9.08μmol·m-2·s-1、11.23μmol·m-2·s-1和15.47μmol·m-2·s-1;14d淡水淹没后,肥源添加使大米草自然衰退种群的SOD和POD酶活性增强;中浓度N和中浓度P添加使SOD活性增加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增加320.74unit·g-1和134.54unit·g-1;高浓度N和高浓度N-P肥添加使POD酶活性最显著增加。N肥添加可以显著改善大米草自然衰退种群生长生理特性,可以推断大米草种群的衰退与我国海岸带土壤营养中N素营养的限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增强的uv-B(280-320nm)胁迫对一种蓝藻一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794生物量、色素和蛋白、细胞内MDA含量及活性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强的uV-B胁迫下,螺旋藻的生物量减少,细胞内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从而使螺旋藻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细胞浆蛋白质含量增加,这可能是螺旋藻对逆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UV-B胁迫下,螺旋藻细胞内MDA含量增加,与之相对应,活性氧的产生速率也增加,进一步证实了逆境胁迫下,植物细胞内叶绿素含量的下降、MDA的积累主要与UV-B胁迫下活性氧的产生及其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97.
银杏和苏铁类植物的生殖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杏和苏铁类植物是现存种子植物中仅有的2个具多鞭毛游动精子的类群。自1896年Hirase和Ikeno分别发现银杏和苏铁类植物的游动精子以来,研究人员对它们的生活史、胚胎发育、系统演化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银杏和苏铁类植物在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它们生殖特征的异同,并对它们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一些演化上有重大意义的特征的比较,显示在雄配子体发育及种子发育方面苏铁类植物较银杏保留了更为原始的特征,而在雌配子体发育方面则较银杏更为特化;银杏和苏铁类植物均具有许多特有的结构特征,表明两者在进化过程中是平行发展的,在种系发生上不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及其入侵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响应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特定性状的可塑性本身可以遗传,也可以接受选择而发生进化。植物个体的异速生长是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的特性,该特性是由物种的遗传性决定的一种固定特征,植物往往朝着最佳的异速生长曲线进化。植物特定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诸如生物量分配和种群几何学上的一些表型差异,既可由异速生长造成,也可由表型可塑性造成。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是一种"外观可塑性",而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才是真正的可塑性。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对于入侵植物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等异质性生境下表型可塑性成为物种生存扩散的有利性状,表型可塑性强的物种更有可能成为广布种。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特性或其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都能影响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999.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00.
4℃保存的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冷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生  张丽新  梁洋  安铁洙 《四川动物》2007,26(4):804-806,F0003
为了探讨利用死亡珍稀动物皮肤建立成纤维细胞库的方法,本研究采集幼龄绵羊耳廓皮肤,在4℃条件下保存0 h(对照组)、24 h、48 h和72 h后进行原代培养,达到85%汇合后再进行了继代培养或者经冷冻-复苏后继代培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保存组皮肤成纤维细胞经原代培养后达到85%汇合时间滞后(分别为4 d和8d~15 d);(2)各保存组成纤维细胞经4代培养后,与对照组继代培养达到85%汇合时间相同(对照组继代培养第1~4代均为4 d);(3)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冷冻-复苏后经第2代培养,即可在4 d内均达到85%汇合。表明动物死亡后立即采取其耳廓皮肤并在4℃下保存一段时间后,经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或经原代培养、冷冻-复苏和继代培养,可获得具有正常继代能力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