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2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146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江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位于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史悠久,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初步统计江西共有野生种子植物4057种,隶属于193科1082属,其中裸子植物7科18属29种,被子植物186科1064属4028种.科属区系研究表明:(1)区系组成丰富,优势科、属明显;(2)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以热带性成分为主,温带性成分占有较大的比例;(3)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众多;(4)珍稀植物和特有植物丰富.  相似文献   
992.
未来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中稻产量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情景,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相结合,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2011-2050年时段A2、B2情景下的中稻发育期和产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中稻的影向.结果表明:1)相对于基准年,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生育期缩短,A2情景下中稻生育期平均缩短3.5d,B2情景下生育期平均缩短1.3d.其中,生育期缩短4d以上的区域集中在鄂西.2)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产量下降:A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7.8%,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4.2%;B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6.4%,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2.7%.A2情景比B2情景减产幅度大,说明升温幅度越大,对中稻负面影响越大.同一情景下,灌溉中稻比雨养中稻减产幅度小,说明灌溉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升温的不利影响.3)考虑CO2肥效作用后,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A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4.3%,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增加4.3%;B2情景下,雨养中稻和灌溉中稻产量分别增加3.6%、11.8%.4)与不考虑CO2肥效相比,考虑CO2肥效时,A2情景下雨养中稻减产幅度缩小,A2情景灌溉中稻、B2情景雨养中稻、B2情景灌溉中稻均为增产,但增产幅度小于相同情景下的减产幅度,说明CO2肥效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中稻产量,但不足以抵消升温的负面影响.5)无论是否考虑CO2肥效,雨养还是灌溉,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加中稻产量的不稳定性,华中地区中稻生产风险加大;灌溉中稻稳定性大于雨养中稻,CO2肥效下稳定性大于无CO2肥效,因此灌溉、CO2肥效是提高区域中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粗木质物残体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木质物残体(CWD)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对热带地区CWD储量与其空间分布关系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西双版纳1hm2热带季节雨林样地调查发现,≥10cm的粗木质物残体占森林总凋落物量的68.02%,其中45.72%的CWD处于腐解中后期。由于多数大径级的CWD分布于15°~25°的坡地上,且其饱和持水力随腐解等级的增加而上升,因此,CWD将有助于改善坡地生境下的水肥条件。CWD的分布受风向和本地湿热环境的影响,但掉落指向则更倾向于随机过程。CWD产生和分布上的普遍性有可能对森林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尾矿库木贼根际分离筛选出多株解磷细菌,经过多次筛选纯化获得一株解磷能力较好的菌株B25.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和DNA分子技术,确定此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研究了解磷菌株B25在培养168 h内的解磷能力、溶液pH值以及菌株生长量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B25在不同条件下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解磷菌株B25的解磷能力与溶液pH值之间存在微弱的相关性,在碳源为葡萄糖、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 ℃时解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5.
2009年4月、7月和2011年4月在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随机抽样,测量记录大熊猫主食竹华西箭竹Fargesianitida各样品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通过相关回归的方法建立九寨沟大熊猫主食竹的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高度对地上生物量的估计贡献最大,其次是叶数,分节数和基径也有显著贡献。引入叶数、分节数等指标的模型拟合结果优于只采用高度和基径的模型。以地上生物量为自变量的幂回归方程模型估计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效果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996.
林麝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康雄麝、健康雌麝和患化脓病林麝各10头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之间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1)健康雄麝和健康雌麝的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存在显著差异(P<0.05)。雄麝的甘油三酯为0.32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为0.14mmol/L;雌麝的为0.47mmol/L,0.21mmol/L;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2)健康林麝与患化脓病林麝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健康林麝的白细胞数量为29.08×109个/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62.01%、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4.05%;患化脓病林麝的为104.67×109个/L、50.87%、45.37%。健康林麝与患化脓病林麝之间白蛋白、球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总胆固醇、肌酐、血糖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康林麝的白蛋白为44.44g/L、球蛋白为33.6g/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6.43U/L、乳酸脱氢酶为700.68U/L、总胆固醇为2.14mmol/L、肌酐为108.47μmol/L、血糖为7.29mmol/L;患化脓病林麝的为37.23g/L、47.45g/L、478U/L、840.75U/L、1.16mmol/L、85.52μmmol/L、5.04mmol/L。这些结果为养殖林麝化脓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析基因型相同但宿主来源不同的新城疫病毒的全基因组差异。本文采用RT-PCR方法分别获得4株(JS/3/09/Ch,ZJ/3/10/Ch,AH/2/10/Du,JS/9/08/Go)Class I 基因3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Class I基因3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本实验4株病毒的基因组长度均为15198bp,在基因组1607~1608位有6碱基的缺失,在2381~2382位有12碱基的插入,裂解位点为112EQ/RQE/GRL117是标准弱毒特征。5株Class I基因3型病毒之间全基因组同源性超过93%;而与Class II弱毒株同源性最低只有72.2%;比较6个结构蛋白基因的同源性,NP基因的同源性最高(98.3%~96.4%),而P基因最低(96.1%~91.9%)。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来源的Class I基因3型新城疫病毒在遗传信息方面差异不大,但NP/F/L基因的变异幅度较P/M/HN基因明显。  相似文献   
998.
邓德海  杨慧莹  唐国都 《蛇志》2012,24(2):135+172-135,172
目的探讨吸烟对老年人克罗恩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克罗恩病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吸烟组及无烟组,比较两组并发症(肠梗阻、肠穿孔)发生率、手术治疗率及复发率。结果吸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治疗率、复发率均明显高于无烟组。结论吸烟可增加老年克罗恩病患者并发症、手术治疗及复发的风险,建议老年克罗恩病患者戒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9.
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口腔、食管、嗉囊和泄殖腔中未发现嗜银细胞,其余部位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其分布呈波浪形,大多数日龄段在腺胃和结直肠中存在2个分布高峰,回肠次之,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较少,随着日龄增加,不同部位嗜银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0 d时达高峰。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及固有层内,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等。结合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间的联系,发现消化道内广泛分布着4种类型的嗜银细胞。我们认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及旁分泌3种功能,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1976、1987和2001年3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调查资料及2006~2007年大熊猫监测数据,利用ArcView GIS软件系统地比较了1976~2007年之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由20世纪70年代的217 100 hm2退缩到90年代前的167 000 hm2,大熊猫栖息地缩减和片断化较为严重;90年代后有所好转,面积增加到347 499 hm2,并在格局上整体存在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原因主要与森林采伐及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禁伐有关,而栖息地斑块化主要与公路建设、人为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