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9篇
  免费   914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512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530篇
  2015年   719篇
  2014年   899篇
  2013年   929篇
  2012年   1079篇
  2011年   1039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628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responses of three differen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the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2, 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 4-D) were evaluated with a variety of 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s. Two of the three soil communities had histories of prior direct exposure to 2, 4-D, and one had no prior direct application of any herbicide. Dominant 2, 4-D degrading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se soils the previous year were screened for hybridization with three catabolic genes (tfdA, tfdAII, and tfdB) cloned from the well-studied 2, 4-D degradative plasmid, pJP4, revealing varying degrees of similarity with the three genes. Hybridization of total community DNA from the three soils with the tfd gene probes also indicated that pJP4-like tfd genes were not harboured by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level response was evaluated by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fingerprints and by community DNA cross-hybridization.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in the same soil wer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RAPD fingerprints generated with 17 primers. Community DNA cross-hybridiz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2, 4-D at the applied rates did not quantitatively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present in the three soils during the time-frame studied.  相似文献   
92.
本实验用6-OHDA造成成年小白鼠领下腺化学性去交感神经,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对该神经的保护作用。6-OHDA(15mg/kgip)处理后24h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降至正常水平的2%以下。若在6-OHDA处理同时开始多次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则NE残留量明显提高。减小6-OHDA剂量至10mg/kg,NE残留量增加,同时NGF的作用亦较用6-OHDA15mg/kg时更为显著。若提前24h给予NGF,尽管仍显著提高NE残留量,但程度却显然低于与6-OHDA同时给予者。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性NGF对6-OHDA造成交感神经化学性损毁有保护作用,此作用与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以及NGF处理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3.
张霞  景翔  周光才  包颖 《植物学报》1983,54(3):343-349
淀粉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在储藏能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息息相关。尽管该酶的编码基因已在许多栽培植物中被分离和确定, 但有关它们在作物野生近缘种中的序列分歧和表达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该研究以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为研究对象, 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GBSS编码基因的序列特点、与其它植物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以及在叶和种子中的表达情况。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该酶在禾本科植物中分别由GBSSIGBSSII基因编码。在药用野生稻中, 这2种基因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2%, 并且它们在不同器官内呈现时空分化表达, 其中GBSSI在种子中超强表达, GBSSII则主要在叶片表达。  相似文献   
94.
夏石头 《植物学报》1983,54(3):288-292
NLR蛋白是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的一个免疫受体大家族, 具有核苷酸结合域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植物NLR通过识别病原菌特异效应子开启免疫信号转导。第1个植物NLR抗性蛋白于25年前克隆, 但其激活机制仍不清楚, 至今仍未获得一个完整的NLR蛋白结构。最近, 柴继杰、周俭民和王宏伟实验室合作解析了第一个植物完整NLR ZAR1激活前后的结构, 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形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填补了NLR介导的免疫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空白。该文简要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 讨论了NLR免疫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
唐凤鸾  赵健  赵志国  夏科  仇硕 《植物学报》1983,54(3):378-384
以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幼嫩茎段为外植体, 通过腋芽增殖的方式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 培养基MS+1.0 mg·L -1 6-BA+0.2 mg·L -1NAA和MS+0.5 mg·L -1 ZT均可用于腋芽的诱导和前期继代培养, 诱导率分别为89.3%和85.7%; 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16-BA+0.1 mg·L -1ZT+0.1 mg·L -1NAA, 增殖系数为4.3倍; 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1.5 mg·L -1 IAA+1.0 mg·L -1 NAA, 生根率达92.3%, 且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生根苗在混合基质园土:泥炭:珍珠岩=3:1:1 (v/v/v )中移栽成活率为82%。该研究建立了走马胎种苗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且可应用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96.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病毒的分离及某些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自然罹病的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非包涵体病毒。将病毒悬液均匀拌入无菌饲料并供食154~169日龄黑胸大蠊健康若虫时,能使其感染、发病,死亡率可达98%以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病毒为球形二十面体颗粒,直径约23nm。病毒悬液具有典型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病毒用DNase和RNase处理并经吖啶橙染色、二苯胺和苔黑酚试验及甲醛反应证明:该病毒含有单链DNA。以上特性与细小病毒科的特征有点类似。  相似文献   
97.
在绵羊睾丸间质细胞体外无血清长期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催乳素对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催乳素可增强细胞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的反应。催乳素的这种作用呈双相调节。睾酮分泌量显著高于hCG和催乳素单独作用时的总和。在hCG存在下,不同的底物转化为睾酮的量不同。其中雄烯二酮和孕酮转化为睾酮的方式存在着双相性。脱氢表雄酮转为睾酮的量少,不存在双相性,而与其剂量成正比。催乳素在hCG存在下可调节底物转化为睾酮。低剂量的催乳素(1ng/ml)可使一定剂量的孕酮(10~30ng/ml)转化为睾酮的量明显增加,而高剂量的催乳素(>10ng/ml)却明显地抑制孕酮转化为睾酮。催乳素可明显地抑制雄烯二酮转化为睾酮,与剂量无关。可见催乳素对于孕酮和雄烯二酮这两个关键底物转化为睾酮的调节是不同的。催乳素增强hCG刺激睾酮分泌的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其促进孕酮转化为睾酮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8.
99.
本文介绍了颗粒体病毒中单糖的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所得病毒单糖色谱图中的主要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证明组成病毒的单糖成分有:鼠李糖、核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并用相应单糖峰高比值,区分了它们间的异同。病毒单糖分析结果。能与血清学和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病毒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0.
用大肠杆菌启动基因探针质粒pHE5克隆了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启动基因。供体菌DNA的HindⅢ片段与pHE5重组后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一批带启动基因的抗四环素转化子,其中四株的抗性达到200μg/mL,从这四株高抗性转化子中提取质粒,并对其中的一个重组质粒pAE23的插入片段进行限制性图谱分析和缺失研究,获得了一个缺失了部份片段,四环素抗性仍达到200μg/mL的衍生质粒pAED23,经酶切分析证明其上的启动基因位于0.8kb的EcoR Ⅰ—HindⅢ片段上。点杂交分析证实该片段来自解淀粉芽胞杆菌的DNA。将地衣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亚克隆至pAED23启动基因下游的HindⅢ位点上能增强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