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2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观察了褛裳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风洞、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褛裳夜蛾性信息素的精确提取及性信息素组份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3d以后开始求偶,1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4日龄雌蛾在暗期4-6h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5-9日龄在进入暗期就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出现在暗期4-6h。风洞试验表明,3-7日龄的雄蛾对性腺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性行为反应,5日龄雄蛾在暗期4-6h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最为强烈。3-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4-6h开始交配,而7-8日龄的成虫于暗期2-4h开始交配,6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4-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4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6-7日龄暗期5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7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4-6h,该结果也验证了褛裳夜蛾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相似文献   
62.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3.
采用开顶式气室,通过土培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大气CO2浓度(背景空气浓度375μmol·mol-1和倍增浓度750μmol·mol-1)和氮素水平(不施氮和施氮0.25 g/kg)下两个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和小偃22)主要生育期(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与背景CO2浓度相比,在不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处理的小麦叶片出现明显的光合下调现象,而施氮时变化不明显;同时,CO2浓度倍增后小麦各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0)值明显提高,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0)值均显著降低.施氮可提高冬小麦各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Fm、Fv、和Fv/F0值,降低F0值;不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各主要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的影响明显,而施氮后影响微弱.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的光合电子传递和潜在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施氮可以有效地缓解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在HeLa宫颈癌细胞中研究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对缝隙连接蛋白Cx26/Cx32表达及由其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HeLa细胞中Cx26/Cx32的蛋白表达;荧光示踪实验用于检测HeLa细胞中由Cx26/Cx32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多西环素在0.01~1 μg/ml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Cx26/Cx3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荧光示踪实验结果显示HeLa细胞之间的荧光传递随着多西环素增加也相应增强.结论 采用加入不同浓度多西环素的方法,可制备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强弱不同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5.
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调节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各种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人工湿地的微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寡核苷酸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主要取决于湿地的水文条件、废水的特点(包括组成成分,污染物的特点和利用性)、湿地的过滤材料或土壤类型、植物和各种环境因素;不同人工湿地类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从多到少依次是变形菌、噬纤维菌.黄杆菌菌群、放线菌和厚壁菌.如何进一步加深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高废水中氮的去除效率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6.
魔芋组培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魔芋组培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研究中的多项成果,主要魔芋组培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种芋包衣技术、质量监控技术和大田栽培配套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为魔芋产业发展中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7.
探讨传统中草药对肠道益生微生物的调整作用,重点概述了不同种类与剂量中草药对益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对中草药与肠道益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8.
目的:本文针对表面肌电(sEMG)信号探讨动作电位传导速度(APCV)估计问题。方法:以生理学仿真sEMG信号为基础,采用基于互相关分析的时延估计技术来获取相应的APCV估计值,并利用重采样技术来提高估计的精度。结果:实验表明,针对重采样后的仿真信号,其APCV的估计误差得到了明显降低。结论:所采用方法能够有效获取满意的APCV估计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不同颧颞部骨折性质与颞部凹陷的相关性,评价颧颞部骨折术后并发颞部凹陷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5例颧颞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行颞部凹陷修复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应用钛网修复颞部凹陷,术后通过长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陈旧性骨折颞部凹陷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新鲜骨折,但治疗后颞部外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钛网植入能有效地修复颧颞部骨折术后并发的颞部凹陷,但应把握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遮荫对掌叶半夏生长、产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遮荫对掌叶半夏生长、药材产量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适宜掌叶半夏药材高产的遮荫度,探寻其产量差异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遮荫网遮荫,共设置了5种光强处理,透光率分别为全光对照CK(100%)、T1(75%)、T2(65%)、T3(50%)、T4(25%),测定各遮荫处理下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片叶面积、药材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日进程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1)遮荫可显著(P<0.01)提高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2)光合日进程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发生光合"午休"现象,日平均光合速率(Pn)以T1处理最高,绝对光能利用率(Eu)以T3处理最高;(3)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CK的Fv/Fm最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伤害有关;(4)药材产量以T2处理最高,较CK增产56.34%。结论:掌叶半夏更适宜在遮荫条件下栽培,透光率在65%时有利于掌叶半夏药材高产,其产量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日均光合速率的不均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