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求小鼠周龄、品系和季节对SPF级小鼠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方法在春、夏、冬季对4~10周龄的SPF级BALB/c小鼠和KM小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通过见栓率、产胚率、3.5d胚胎获得量及胚胎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周龄、品系和季节对SPF级BALB/c小鼠和KM小鼠见栓率没有影响;对产胚率、3.5d胚胎获得量和胚胎类型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结论SPF级BALB/c小鼠宜用9、10周龄的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以供应3.5d胚胎为需要所用,而SPF级KM小鼠使用4~10周龄的都可以;另外,SPF级小鼠超数排卵处理仍宜在春、夏季进行,可以保证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
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嵌合体小鼠的获得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建立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用于制作嵌合体小鼠。方法:从BALB/c小鼠囊胚内分离培养内细胞团块。建系后,进行C57BL/6L小鼠受体囊胚腔注射,制作嵌合体小鼠,结果:建立了我国第一株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ES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强阳性,核型正常以及具有分化为三种胚层组织的能力,并已产生5只嵌合体小鼠,结论:建立的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具有胚胎干细胞的各种特点,可用于体内外诱导分化研究,在进一步观察生殖系嵌合情况后,决定是否可应用于基因打靶等转基因动物的制作。  相似文献   
43.
川黔湘鄂边区志留系秀山组上段的腕足类化石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秀山组的标准地点在川东南的秀山溶溪.相当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川东南、黔东北、湘西北与鄂西南地区.依据岩石性质与生物组合的总貌,通常将秀山组分为两个岩性段,简称为上、下段(葛治洲、戎嘉余等,1979).下段以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为主,化石稀少而且单调;上段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有薄层灰岩或透镜体,富产各门类化石.本文记述的材料,即采自上段.秀山组上段的腕足类化石,以往或只见少量的报道(戎嘉余、杨学长,1978;王钰、戎嘉余、杨学长,1980),或以图册的形式记载(戎嘉余、许汉奎、杨学长,1974;许庆建、万正权、陈源仁,1978;鲜思远、江宗龙,1978),而对其总体面貌和特征,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根据我所历年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进行西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研究中采得的标本,记载或图示18属、  相似文献   
44.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相似文献   
45.
黄冰 《古生物学报》2007,46(3):278-292
对浙赣交界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部编号为DK4(浙江省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与AFL68(江西省玉山县上坞剖面仕阳组)的两批腕足动物化石中的雕正形贝(Glyptorthis)进行度量与描述,并研究其腹壳肌痕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最终将其确定为Glyptorthis wenchangensis(Liang)。在测量方法上,将"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 analysis)运用于这两个居群间的性状对比,效果较好。此外,针对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传统统计方法——"最小二乘回归"(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潜在的问题与不足,作者引入并证明"鲁棒回归"(robust regres-sion)方法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46.
目的为了丰富现有的四环素调控系统的小鼠资源库,同时也为更好地研究目的基因HCV-C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活体的动物模型,制备基于四环素调控系统原理的调控部分ApoE-rtTA的转基因小鼠,与反应部分TRE-HCV-C转基因小鼠,相互交配制作出双转基因小鼠。方法应用显微注射法将构建好的两种基因片段ApoE-rtTA及TRE-HCV-C分别注入超排的昆明母鼠的受精卵,再植入假母输卵管,出生动物及其后代经PCR初步筛选出阳性,将两者及阳性后代交配产生携带5只转基因鼠再经Western blot和RT-PCR在RNA和蛋白水平上进一步鉴定。结果产生了3只整合有ApoE-rtTA基因的首见鼠和125只阳性子代,以及产生了5只整合有TRE-HCV-C基因的首见鼠和16只阳性子代。PCR及Southern Blot证实上述阳性鼠确有转基因整合。将两者交配产生携带5只双转基因鼠。结论成功制备了携带有ApoE-rtTA及TRE-HCV-C转基因小鼠,建立了分别携带有这两种基因的鼠群,以及同时携带有两种基因的双转基因小鼠,为四环素调控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用型的调控动物模型,同时也可利用四环素调控系统来研究HCV中的C基因对小鼠的作用,也是HCV-C基因功能研究及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的机制研究的一个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47.
对志留纪GannaniaFu1982,ProtathyrisinaZhu1974和StegospiraFu1982等3属模式种地模标本的再研究,表明它们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主基和腕螺(包括腕锁)构造,均与RetziellaNikiforova1937属一致,后者是首异名(seniorsynonym),应予保留,前3属是次异名(juniorsynonyms),应该废弃。曾被国外学者视作识别泥盆纪Athyrisina属(模式种为AthyrisinasquamosaHayasaka)的标准的AthyrisinaminorHayasaka1920,系Protathyrisina的模式种P.kutsingensisZhu1974的同义名,现改归Retziella属。以上4属曾被有些学者视为MolongiaMitchell1921的同义名。经笔者重新研究地模标本及其系统切面后发现,Molongia的模式种M.elegansMitchell1921与RetziellaweberiNikiforova1937尽管腕骨构造类型相同,但它们的主基特征有着重要区别,后者发育隔板槽和中隔板,前者缺失这两种构造,仅具低短的肌隔。因此,  相似文献   
48.
Tashanomenagen.nov.属于有铰纲腕足动物中的扭月贝族,被有疑问地归于雕月贝科(GlyptomenidaeCooper,1956)。模式种Tashanomenavariabilisgen.etsp.nov.的模式标本采自江西玉山城东约15km的下镇外村塔山东北坡下镇组(middleAshgill)中上部的黄绿色泥岩中。因发育显著的横向背肌痕面围脊与本族的其它任何已知属有重要的差别。新属的个体一般不超过3mm长、5mm宽,但已具备了成年期的形态构造特征。对模式种的居群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后,发现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居群内变异以及某些变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9.
志留纪最早期的腕足动物群在文献中很少记录,与标准笔石相伴者更为稀罕。江西玉山志留系底部因发现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笔石而确定该处盛产志留纪初期(鲁丹早期)、多样性较高的腕足动物群。根据组成、性质与层位,它与浙江江山、常山、淳安、余杭等7个地点的同期组合可统一命名为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它包含了不同群集,都产自细碎屑岩(如泥岩)中,其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和距华夏古陆远近的控制。这个动物群生长在奥陶纪大灭绝后的残存期,文章探讨了它的残存特征。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演化的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在于制约了奥陶纪占优势的A组(正形贝/扭月贝大类群:发育铰合面、窗齿型铰齿、正扭型主突起和简单腕器官)的繁盛态势,滋生了B组(五房贝/无洞贝大类群:发育后转面、弓齿型铰齿和复杂腕器官但缺失正扭型主突起)在志留纪的优势,造成腕足动物宏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文中提出"优势替代滞后型式(Pattern of lag of dominance replacement)",专指A组类群的优势被B组类群替代的时间不是紧跟在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而是距大灭绝结束约4Ma之后。文中描记新属华夏正形贝(Cathaysiorthis gen.nov.)。  相似文献   
50.
在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两幕之间,海洋底域繁盛着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它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历程短暂。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个动物群时,常把有铰类腕足动物作为重点,而无铰类只被简单描述或列出名单,整体面貌不明。无铰类化石尽管材料有限、研究基础薄弱,但只就属的数目而言,占据了全球赫南特贝动物群总属数的近1/5,其群落、演化和环境意义不可小觑。文中专门记述上扬子区(华南古板块)观音桥层(赫南特早中期)与缅甸曼德勒地区(滇缅马苏古地体)Hwe Mawng紫色页岩段(赫南特中期)所产赫南特贝动物群的无铰类化石,计有3目、4超科[Linguloidea(舌形贝超科)、Discinoidea(平圆贝超科)、Craniopsoidea(似髑髅贝超科)和Cranioidea(髑髅贝超科)]的10属、12种,包括5个命名属种[Plectoglossa cf. davidsoni (Barrande),Schizotretinia cf. euxina (Havlí?ek), Pseudopholidops partibilis (Rong),Petrocrania cribrum (Temple),Xenocrania haimei (Reed)]和7个未定种(Trematis sp.,Paracraniops sp.,Acanthocrania sp.,Petrocrania? sp. 1,Petrocrania? sp. 2, Pseudolingula? sp. 和Orbiculoidea sp.),其中,Pseudolingula? sp.和Orbiculoidea sp.两个未定名种因标本不佳,未正式描述。其中,以Pseudopholidops最为常见,其次是Xenocrania和Petrocrania。前两属是华南、滇缅马苏、波罗的卡、阿瓦隆尼亚、佩鲁尼卡等古板块或地体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常见分子。它们已知限于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度地区,这可能与化石采集和研究程度有关,但更可能反映奥陶纪末全球气候仍存在分异现象。研究识别了奥陶纪晚期无铰类腕足动物7个目,可归为3个类群:灭绝目(仅神父贝目Paterinida)、消减目(多样性与丰度大幅衰减,尤其是三分贝目Trimerellida和乳孔贝目Acrotretida在Hirnantian销声匿迹)和延续目(适应能力强、忍耐阈值高,成功穿越大灾难的首幕)。这些分类单元对研究奥陶纪-志留纪交界期腕足动物群的多样性、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及宏演化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