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7篇
  1964年   8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发光酶基因lux 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0.25%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株抗利福平200μg·ml^-1的NBT-R200菌株,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luxAB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可达6.70×10^-5,杂交比例以1:1:1适宜.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发光特性稳定,连续转接2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3种抗生素抗性,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2.
ActaOto Laryngologia 2 0 0 2年 12 2卷 5期 5 41~ 5 45页报道 :在工业化国家 ,大部分头颈部癌症病人均需进行放射治疗。但离子辐射可导致唾腺发生纤维变性、脂肪变性和分泌唾液的腺泡细胞萎缩 ,从而导致唾腺的意外的医源性损伤。主要症状为口腔干燥 ,以及继发性粘膜炎、龋齿  相似文献   
153.
吸水链霉菌NND-52-C基因工程宿主载体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扎霉素B的高产菌株。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将来自变铅青链霉菌TK24菌株的pU702质粒转化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的原生质体,建立了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的基因工程宿主载体系统。确定了NND-52-C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其原生质体形成率达到10^8/mL,再生率约为0.2%,转化率为10^2-10^3个转化子/μg质粒DNA。  相似文献   
154.
HIV—lgag/IFNα—2b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艾滋病病毒核心蛋白 (gag)与干扰素 (IFNα - 2b)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 ,动态观察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CTL应答。方法 :将IFNα - 2b基因片段插入到gag基因的nt5 31位点 ,经脂质体转染与血凝素阴性蚀斑筛选 ,挑出重组痘苗病毒。经SDS -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以小鼠为实验对象 ,用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 - 2b免疫小鼠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CD 4 、CD 8T淋巴细胞计数。 3H -TdR掺入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血清IgG抗体含量逐渐增高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D 4 、CD 8T淋巴细胞计数、CTL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IFNα - 2b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CTL应答。IFNα - 2b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55.
提取6株O型口蹄疫病毒(FMDV)(T1-T6)的RNA,用一对通用引物经RT-PCR方法将6株FMDVVP1基因片段扩增出来。克隆测序,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T1-T6六株vp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5%~99.8%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4.8%~100%之间。T1-T6六株病毒vp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经发表的O/HKN/14/82、O/TAW/81,97、O/PHI/7/96、O/HKN/1/99和O/HKN/16/96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6.1%~95.8%之间:发现6株毒株的主要中和抗原表位140-160、200-213位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推测它们有相近的中和抗体表位和抗原性。故推断本试验中的6株FMDV株属于同一基因型,即FMDV O型中国拓朴型(Cathay topotype)。  相似文献   
156.
昂立植物乳杆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昂立植物乳杆菌(LP-Onlly)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 昂立植物乳杆菌(LP-Onlly组)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进行肠菌群培养计数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LP-Onlly组大鼠肠道内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单纯PN组的大鼠为多,而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较单纯PN组的大鼠少,DNA指纹图谱也显示LP-Onlly组大鼠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PN组则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LP-Onlly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PN时的肠道菌群紊乱, 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建立具有潮霉素 (hygromycin)抗性的 3T3细胞系 ,用于转染目的基因 (pTRE Ins human)的ES阳性细胞克隆筛选的饲养层。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 ,将含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质粒pHyg导入 3T3细胞中 ,利用潮霉素的药物选择特性 ,对转染细胞进行压力筛选 ,并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 经 5 0 0 μg ml的潮霉素压力筛选后 ,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抗性 3T3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正常 3T3细胞没有差异 ,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 ,可以扩增出对应的核苷酸片段。结论 成功地培育了潮霉素抗性的 3T3细胞 ,为进行目的基因 (pTRE Ins human)转染ES细胞的阳性细胞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8.
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18(IL-18)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植物凝集素(PHA)和脂多糖(LPS)激活的AA肉鸡脾细胞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编码鸡IL-18成熟蛋白的eDNA。将该eDNA克隆于pUCm-T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核苷酸片段包含了全部成熟蛋白编码基因,成熟蛋白编码区507个核苷酸,编码169个氧基酸。把该基因编码的鸡成熟IL-18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禽及哺乳动物IL-8成熟蛋白基因氧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分别在96.5%~100%和20.1%~26.6%之间,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鸡IL-18与哺乳动物IL-18有共同的祖先,亲源关系较近,但在免疫系统选择性压力下,形成独特的种族特异性。鸡IL-18基因的克隆为体外表达鸡IL-18蛋白及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预防接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9.
以萼内分裂繁殖为主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广泛分布于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香树园组、雷家屯组、石牛栏组及宁强组等,层位稳定,演化迅速,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文章对我国扬子区发表的志留纪十字珊瑚类属种进行系统整理和修订,十字珊瑚亚科(Stauriinae)分为7属:Ceriaster Lindstr6m,1883,Eostauria Heet Li,1983,Massparaceriaster Tanggen.nov.,ParaceriasterY.X.He,1980,Stauria Edwards et Haime,1850,Cystostauria He et Li,1983和Parastauria He et Li,1974,同时讨论7属的属征,并对一些种群进行归并。此外,描述采自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十字珊瑚6属8种,其中1新属,3个新种,它们是:Massparaceriaster Tanggen.nov.,Eostauriastauriata Tangsp.nov.,Paraceriastermicropora Tangsp.nov.和Paraceriasterbaishaensis Tangsp.nov.。  相似文献   
160.
提要具分裂繁殖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分布广泛,属种繁多,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但长期以来关于该类群的分类位置及各属的定义和范围各家意见不一。文章应用Q型聚类分析研究十字珊瑚类的分类.提出十字珊瑚亚科可分为7属.即:Stauria Milne-Edwards et Haime, Cystostauria He et Li, Ceriaster Lindstrom. Eostauria He et Li. Paraceriaster Y. X. He. Parastauria He et Li. Massparaseriaster nora. provis. 对7个属分别给予简要定义。文中对十字珊瑚亚科的起源、演化及扩散进行探讨.并分析各属可能的演化亲缘关系。资料表明.最原始最早期的Eostauria属很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晚奥陶世的Palaeophyllum的某一种群.后在早兰多维列世晚期扩散到扬子区.在中兰多维列世的爱隆期(Aeronian)迅速繁衍,产生许多新属种,因而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是十字珊瑚类的演化中心。除少数类群,如: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在晚兰多维列世或文洛克世(Wenlock)早期分别迁移到中亚地区和欧洲,多数类群在扬子区晚兰多维列世的早、中期因不适应环境巨变而快速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