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4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171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13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Apo2L/TRAIL)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蛋白。针对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目标,首先在摇瓶中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发酵表达条件,总TRAIL蛋白的表达量提高到25.7%。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发酵条件对可溶性TRAIL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于3.7L发酵罐放大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实验时,单位菌体可溶性TRAIL蛋白的表达量提高了67%,实现了在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单位细胞重组TRAIL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和体积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2.
为了在体外无损地实现对血管壁动态信息、心电和心音信号等医学信息多参数的综合同步检测以及分析和处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血管壁动态信息多参数的无创检测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硬件平台由信号输入模块、信号调理模块以及采集卡等三大模块组成。软件系统由开发虚拟仪器的流行软件LabVIEW编写,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实时显示、分析处理和存储等。初步的临床检测结果证实了本无创检测系统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的前景,为功能性无创辅助诊断与血管壁弹性(硬化)程度有关的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入选的1025例脑卒中患者,572患者均行头颅CT/MRI,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狭窄程度的计算遵照NASCET测量标准,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惠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吸烟史方面与非狭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筛查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积极干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数据管理系统DM2检验结果自动确认范围设定.方法:统计分析2008年全自动流水线测定项目检验结果.以1%和99%分位作为自动审核上下限,查看2009年3月数据自动审核通过率并分析未通过审核原因.结果:2008年数据统计结果与项目的参考范围有差异,数据自动审核通过率超过75%,未通过审核数据中超出自动审核范围的结果占23%以上.结论:通过对实验室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设定合理的自动审核范围,充分发挥全自动流水线和数据管理系统的效能,提高检测效率,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骨膜来源成骨细胞(POB)和盖骨来源成骨细胞(COB)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方法:研究分别选用人胚POB和COB为种子细胞,接种于生物衍生骨上,经过10天的体外培养,提取总RNA,经过逆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定量PCR对目的基因成骨细胞特异转录因子(Cbfa1)、成骨细胞特异基因(osterix)、Ⅰ型胶原(ColI)、骨钙素(osteocalcin,OC)以及整合素Integfina5β1读取扩增循环数(cycle threshold,Ct).结果:在组织工程骨中,POB和COB对ColI、OC、Cbfal以及osterix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Integrinα5β1的表达可见POB明显高于COB.结论:POB与COB在与生物衍生材料接触后,仍可保持终末的分化性状,三维孔隙结构促进成骨细胞迅速而活跃的完成增殖期.POB对生物衍生骨的粘附能力优于COB.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ArsRS双组分系统基因突变株.方法:以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11637为模板,PCR扩增ArsS、ArsR基因;扩增产物分别克隆于载体plD700A1中,化学法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E-coli DH5α,使其在细菌内同源重组,双酶切筛选得到重组载体,然后将重组载体经电转化法转化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获得幽门螺杆菌ArsS、ArsR突变株.结果:PCR获得了360bp、350bpArsS、ArsR基因,构建了插入ArsS、ArsR基因的重组载体pID700Al-ArsS、pID700Al-ArsR.经双酶切分析显示,所得条带与设计结果完全一致.PCR方法扩增突变株结果显示ArsS、ArsR基因已缺失.结论:成功构建了幽门螺杆菌ArsS、ArsR突变株,为ArsS、ArsR基因的检测和新型药物靶点以及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制定博落回果实药材质量标准,为该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生药学研究,理化鉴别,醇浸出物测定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及HPLC色谱法.结果:对博落回果实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对6个不同产地及收集时间博落回果实的醇浸出物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其活性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和HPLC定量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制定了博落回果实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99.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期、共生菌增殖适应期、对数增殖期(高峰期)、释放期和衰竭期5个阶段.按照形态划分,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有4大类型,即长梭形、杆状、卵形和球状.其中,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卵形和球状个体很少见.此外,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且以顶端芽殖(包括两端芽殖)为主.  相似文献   
1000.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戈峰  陈法军 《生态学报》2006,26(3):935-944
大气CO2浓度增加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CO2浓度升高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改变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的组成与含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植食性昆虫,并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以之为食的天敌.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多年的研究,系统介绍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昆虫系统影响的研究方法,论述了CO2浓度变化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理,探讨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植食性昆虫系统影响的特征,分析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