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平  严明忠  吴晓华 《蛇志》2007,19(1):63-65
手指皮肤缺损伴骨质肌腱外露,修复往往较困难。近来,我们共收治26例,应用各种皮瓣成功修复了创面,形态和功能均获较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7~62岁,平均23·4岁。受伤原因:切割伤7例,碾压伤8例,绞伤6例,撕脱伤5例。受伤部位:  相似文献   
82.
目的:采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测定复方芦丁片中芦丁与维生素C的含量。方法:采用Trisep~(TM)-2100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以C18毛细管色谱柱(300 mm×100μm i.d.,1.8μm)为固定相,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4%磷酸(18:70:12),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3.0,总流速为0.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芦丁的线性范围为2.0~20μg·mL~(-1)(r~2=0.999);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1.2%(n=9);维生素C的线性范围为2.0~50μg·mL~(-1)(r~2=0.999);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1.4%(n=9)。另外,本方法与原国标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可用于复方芦丁片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为复方芦丁片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3.
取安祖花的幼嫩叶片在添加适当浓度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试管苗。分别取疏松型和致密型的愈伤组织以及小苗幼嫩叶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三者在细胞超微结构上有很显著的差异:疏松型愈伤组织的细胞细胞质稀薄,液泡大,细胞器的个数少,观察不到典型的质体或前质体;而致密型愈伤组织细胞和幼嫩叶的细胞,细胞质浓,液泡小,并可清楚地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发育过程。由此可以推断,经长期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不能分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叶绿体过度退化,丧失其再生功能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4.
在中国湖南省发现了1个金针菇新变型,其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酒粉红色,将其命名为金针菇酒粉色变型(Flammulina velutipes f.vinaceoroseolus),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并绘制了线条图。用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该变型的ITS序列,并与其他金针菇菌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变型同一子实体具有5种不同的ITS序列,相互之间的差别为1~13个碱基,说明该变型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杂交和染色体交换。分析还表明金针菇存在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5.
月光花素对彩叶芋愈伤组织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含有NAA0.2mg/L,2.4-D0.2mg/L的M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月光花素培养彩叶芋愈伤组织,结果显示,低浓度的月光花素能促进愈伤组织生长,高浓度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适浓度为1.0 ̄2.0mg/L;培养两个月后,添加适宜浓度的月光花素(0.2 ̄2.0mg/L)的培养基能促进体细胞分化和植株再生,而高浓度处理和对照均未能分化出绿苗,表明适宜浓度的月光花素在合适的各行其事纱剂量的协同作用下,  相似文献   
86.
TGF-β族细胞因子通过各自信号转导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基本过程是:信号沿TGF-β族配体→受体→SMAD蛋白→转录因子→DNA表达的次序转导.在TGF-β族各因子刺激各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两型膜受体时,各因子先结合Ⅱ型受体,结合配体的Ⅱ型受体再激活Ⅰ型受体.活化的I型受体磷酸化通路特异性SMAD,后者与公用性SMAD结合后从胞浆移至核内,核内SMAD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和直接与DNA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7.
转化生长因子-β族信号的转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GF-β族细胞因子通过各自信号转导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基本过程是:信号沿TGF-β族配体→受体→SMAD蛋白→转录因子→DNA表达的次序较导,在TGF-β族各因子刺激各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两型膜受体时,各因子先结合Ⅱ型受体,结合配体的Ⅱ型受体再激活Ⅰ型受体。活化的Ⅰ型受体磷酸化通路特异性SMAD,后者与公用性SMAD结合后从胞浆移至核内,核内SMAD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和直接与DNA结合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88.
长江下游江心洲土壤颗粒特征及分形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长江下游马鞍山段成长型江心洲洲头、洲中央和洲尾3个部位100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颗粒特征及分形规律。结果表明:江心洲土壤颗粒总体偏砂性,主要由粉粒、极细砂和细砂组成,颗粒最大粒径为350μm;在剖面上,3类颗粒的比例洲中央部位变化较小,洲头和洲尾变化较大;颗粒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变粗;粉粒平均含量表现为洲中央>洲头>洲尾,分别为75.42%、43.58%和2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表现为洲中央>洲头>洲尾,分别为2.28、2.17和2.05,小于安徽省耕作表层土壤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与单位体积比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粘粒、粉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细砂极显著负相关。江心洲不同部位的土壤颗粒特征与江心洲的发育演变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9.
果树-小麦间作模式是新疆南疆地区的主要农业种植模式。试验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间作模式为对象,通过主干分层形(DC)、小冠形(SC)、开心形(OC)和高干形(HS)4个树形和3个间作距离(分别距树干距离1.5、2.5和3.5 m)共同营造不同果树树冠遮光处理,以单作小麦为对照,对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灌浆期环境因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测定,对灌浆特征参数与千粒重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树形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树冠遮光导致小麦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红光/远红光(R/FR)和温度显著降低,湿度显著提高,变化程度受树形和间作距离的共同影响,4个树形对应间作区域PAR降幅均为DC>OC/HS>SC,除HS外,同一树形不同间作距离PAR降幅均表现为1.5 m>2.5 m>3.5 m,PAR降幅分布范围为35.5%~86.6%。采用三次多项式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籽粒重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千粒重的降低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Se)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的下降密切相关。灌浆特征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e缩短、V降低主要是由小麦冠层入射PAR强度的下降导致的。果粮间作模式下,树冠遮阴使PAR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Se下降,最终导致间作小麦千粒重降低,当间作距离大于75%树高、遮阴强度≤自然光强的35.5%时,间作可以通过延长有效灌浆持续期,提高小麦千粒重。  相似文献   
90.
张平  徐凤霞 《广西植物》2011,31(3):328-331
采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滇南风吹楠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滇南风吹楠的花粉粒呈单粒存在,远极面观为椭圆形,近极面观大体为三角形,为不等极,两侧对称.花粉粒具一条远极单萌发沟;花粉大小为(15)19.90(21) μm×(20)22.50(25) μm.花粉粒外壁纹饰为网状,网脊平均宽度为0.29 μm;网眼形状不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