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21.
人肝癌原位移植转移模型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CC-9724(简称H)淋巴结转移模型,研究肿瘤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裸鼠肝脏原位移植法,接种肿瘤细胞,取其淋巴结转移灶反复肝内接种,连续传三代后,观察其转移特性,采用SABC法测定淋巴结中nm23和Ⅳ型胶原酶表达。结果 裸鼠原位接种50d,肝内长出约1.7cm×6.0cm大小的肿瘤,呈分叶状,质地较软,周围血供丰富,瘤组织与邻近脏器粘连,有明显的浸润和转移,经裸鼠三次筛选后肿瘤潜伏期短(15d),瘤体大,形成广泛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中Ⅳ型胶原酶表达呈强阳性;而nm23呈弱阳性。结论 采用裸鼠肝原位移植法,反复筛选,获得了人肝癌淋巴结高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622.
半乳甘露聚糖型植物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半乳甘露聚糖型植物胶的研究进展,包括半乳甘露聚糖胶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理化性质、结构鉴定、分离提取、产品改性、应用及前景展望等。  相似文献   
623.
癌基因ras对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癌基因ras对细胞表面的 β 1,4 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的调节 构建Ha ras表达载体并转染NIH 3T3细胞株 ,测定细胞表面和细胞内 β 1,4 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和其mRNA的水平 结果发现ras使NIH 3T3细胞表面的 β 1,4 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降低 ,而高尔基体内的活性不变 此外用Northern印迹检测后发现 ,ras不能改变细胞内 β 1,4 半乳糖基转移酶的mRNA水平 这说明癌基因ras能够调节细胞表面β 1,4 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 ,但不能改变其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624.
体细胞起源的人胚胎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治疗性克隆假设,可以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与病人具同样基因型的细胞或组织。这样起源的细胞或组织植回病人将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本研究将5岁、42岁、52岁和60岁4个不同年龄的人体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兔卵母细胞中重新启动,发育至囊胚,并分离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结果提示,年龄不影响体细胞被重新启动的效率。经过核型分析,同源染色体分析,原位杂交,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等多种鉴定,ntES细胞具有人染色体。ntES细胞可以长期增殖并保持不分化状态,也可以形成类胚体并分化出包括神经和肌肉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由类胚体诱导生成的混合细胞群体表达所有三个胚层(外、中、内胚层)细胞类型标记,说明ntES细胞具有分化成所有三个胚层的潜力。因此,从人体细胞核获得的ntES细胞与普通人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向多种细胞类型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25.
青海湖鸬鹚繁殖成功率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3—8月对青海湖西山鸬鹚岛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不同繁殖阶段的成功率做了初步观察。鸬鹚卵的窝卵数为3.47枚,孵化率为37.9%,雏鸟成活率为61.1%,繁殖成功率为23.2%。孵化期的前3d,鸬鹚巢的损失率高达36.1%;育雏期前10d雏鸟损失率为25%。这些数据可看作鸬鹚种群-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动态监测的起始数据之一,可在未来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26.
采用Bt Cry1Ac活性毒素对粉纹夜蛾BTI-Tn-5B1细胞进行56代筛选后获得了抗性比为1280倍的抗性细胞。ELISA检测表明抗性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结合的Cry1Ac数量都少于敏感细胞。配体结合Western杂交实验显示:抗性细胞和敏感细胞的膜蛋白与总蛋白都有5条电泳迁移率相同的毒素结合多肽带,其分子量分别为207,158.5,118.8,72,38.5 kD;抗性细胞的118.8和72kD的阳性带比敏感细胞的略弱,这可能与抗性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627.
昆虫的雌雄嵌合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3,40(6):565-570
探讨了昆虫雌雄嵌合体的类型、类群、发生机制、对昆虫生物学的影响 ,以及其在胚胎发育学、比较形态学、神经系统调控机理上的应用。并对 1 980~ 2 0 0 0年《动物学记录》中收入的雌雄嵌合体记录进了行整理 ,共发现 1 3目 69科昆虫有雌雄嵌合体记载。文中还整理了中国现有的雌雄嵌合体记录  相似文献   
628.
采用1998年8月,1999年8月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121°15′E-122°41′E,30°00′N-31°30′N)的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水母样品进行分析,探讨水母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水母21种,其中水螅水母15种,管水母4种,栉水母2种;可分为近岸低盐性、低盐河口性和大洋暖水性3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物种达60%以上,分布范围广,低盐河口类群仅出现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明显的低盐水域,而大洋暖水类群分布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优势种为贝氏拟线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单囊美螅水母、五角水母、拟细浅室水母和双生水母。总体分布特征为:从长江口向外伴随着盐度的逐渐增大.丰度逐渐升高,在长江)中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舟山渔场西部水域,丰度最大;水母的出现种类、丰度均与东海外海水、长江冲淡水2大水系的配置有关:外海水越强,整个区域平均盐度较高,出现的水母种类、丰度均高;反之,长江冲淡水势力控制范围大,平均盐度明显降低,物种少且丰度低。  相似文献   
629.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多伦县6种主要草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 3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组分、植物地下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6种草地利用方式分别为自由放牧、刈割、围封禁牧 、弃耕、人工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青储作物玉米(Zea mays))栽培。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分析表明,自由放牧样地的土 壤分维数明显低于其余5种类型的草地利用样地,表现出较大的土壤质地异质性。在土壤颗粒组分方面,弃耕样地和人工牧草样地的土壤粘粒( <0.005 mm)和粉粒(0.005~0.05 mm)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草地利用方式,而自由放牧样地呈现相反的变异趋势。除人工牧草样地和自由放牧样 地之外,代表其余4种类型草地利用方式的样地的粘、粉粒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6种草地利用方式中,土壤砂粒(0.05~1 mm)含量均与土 壤碳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除自由放牧样地和人工牧草样地外,其余4种草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粘粒与土壤碳氮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植物根 系生物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和粘、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仅与粘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差异说明草地利用变 化有可能通过影响植被而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 大。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粘粒含量可以共同解释土壤碳氮含量变异的70%,自变量的独立解释量约为20%。回归方程为:SOC = 1.08×[粘粒含量 ]+0.01×[根系生物量]-19.45,TN=0.079 ×[粘粒含量]+0.001×[根系生物量]-1.143。  相似文献   
630.
杆状病毒由于其专一致死宿主昆虫、对人畜无害、无环境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广泛用于农林有害昆虫的防治,但杆状病毒杀虫剂也具有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等缺点.后来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广谱毒株——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cNPV)、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yngrapha falcif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SfaNPV),可感染磷翅目三十多种昆虫,前者对已产生农药抗性的常见农业害虫小菜蛾、棉铃虫不敏感,而后者对它们有较高毒力[1~3].我们实验室通过空斑纯化技术得到 Sfa- D 克隆株,此毒株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毒力.本文对该毒株的理化性质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期为该株病毒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