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黑水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昆虫.本研究采用凯氏定氮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等多种分析技术,测定了厨余垃圾饲喂的黑水虻幼虫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中蛋白质的含量为40.60 g/100 g.在测定的16种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GLU),含量为4.88 g/100 g,其次是天冬氨酸(ASP),含量为3.31 g/100 g;有7种氨基酸的含量超过2.00 g/100 g,16种水解氨基酸的总和为36.16 g/100 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6.35%.从黑水虻幼虫中共检测出28种微量元素,其中钙元素的含量最高,为25787 mg/kg,其次是K、Na、Mg和Fe,含量分别为7684 mg/kg、1358 mg/kg、964 mg/kg和317 mg/kg;Al、Zn、Sr和Mn的含量在20~100 mg/kg之间,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在10 mg/kg以下.黑水虻幼虫中有害元素含量均低于限量,符合我国现行的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本研究为黑水虻幼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植物性驱蚊剂的开发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昆虫的习惯化行为反应是制约有效植物性驱蚊剂发展的障碍之一.为了了解登革热重要媒介昆虫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植物性驱避剂的行为机制,本研究在分析了香茅油溶液对幼虫存活影响和对成蚊驱避作用的基础上,将白纹伊蚊幼虫于经稀释的香茅Cymbopogon nardus油溶液中饲养,然后通过局部涂肤的方法,测定白纹伊蚊雌蚊的刺叮选择行为变化.结果显示,香茅油对成蚊具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但是幼虫经香茅油溶液饲养后,尽管仍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但是44.5 mg/L和178 mg/L的低浓度香茅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减弱.说明幼虫期对精油溶液的经历,可诱导白纹伊蚊刺叮选择行为的习惯化反应,从而降低植物性驱避剂的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83.
苹果着色问题是影响我国许多产区苹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苹果着色相关基因MdMYB1(GenBank登录号:DQ886414)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开发出一个酶切位点为HaeⅢ的CAPS标记Mb2,该标记可用于区分杂交亲本‘富士’和‘嘎拉’苹果及分析其杂交后代植株。进一步利用Mb2标记对该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可将77个后代植株分为2组,一组42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非红色与红色或者非红色与桔红色;另一组35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桔红色与红色或者只有红色。本研究结果将为选育优质苹果新品种提供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4.
铜污染对蚯蚓体重的影响与其铜富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强  王彬彬  聂俊华 《生态学报》2009,29(3):1408-1414
将简育湿润淋溶土和有机物料以体积分数1:1混合,加入硫酸铜模拟成Cu2+0~200mg/kg的污染土壤.投入赤子爱胜蚓,以研究铜污染对蚯蚓生长和铜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体重与土壤铜污染浓度呈抛物线关系,低浓度的铜对蚯蚓生长有促进作用,Cu2+浓度>60mg/kg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超过100mg/kg后铜污染浓度提高与污染接触时间延长均会加剧抑制程度,严重时出现负增长.蚯蚓表皮及肠道中铜含量与其铜吸收总量都随外源铜浓度的增加与污染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铜在肠道的积累速率大于表皮.土壤中铜浓度增加时肠道铜向表皮脂肪系统的运输增加,各处理肠道中铜含量与表皮的比值都随着土壤中铜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高.蚯蚓对污染土壤铜的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Cu2+200 mg/kg处理培养21d后,蚯蚓肠道的铜浓度是土壤环境铜浓度的2.65倍,铜富集总量达到最高值0.674 毫克每10条.该结果对于探讨蚯蚓在铜污染土壤的适应机理,提高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鼻白蚁科是社会性昆虫白蚁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许多世界性大害虫,且在等翅目昆虫系统发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概述了应用于鼻白蚁科系统发育研究的系统分类学方法,探讨了鼻白蚁科系统发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鼻白蚁科不具有单系性,其系统发育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泥胡菜等8种草本植物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顺序提取法制备了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等8种草本植物全草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并以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黄瓜(Cucumis sativus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对提取物的除草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提取物对4种作物幼苗根和茎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率有一定差异。泥胡菜和獯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作物幼苗根和茎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随提取物浓度的提高逐渐增高,且对作物幼苗根生长的抑制强度高于茎。在低浓度(12.5g·L^-1)条件下,泥胡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麦幼苗根和茎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蓓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高粱幼苗根的生长及油菜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显示,泥胡菜及蓰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潜在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87.
昆虫体液免疫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昆虫是一类分布非常广泛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本文对昆虫体液免疫中三种重要的因子: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和溶菌酶(lysozyme)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作了一综述,并对抗菌肽和酚氧化酶的作用方式及机理做了一概述。  相似文献   
88.
1-MCP对梨采后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1.0μL·L-1 1-MCP抑制梨品种"京白"、"五九香"、"锦香"果实采后呼吸速率.随着冷藏期的延长,货架期间经1-MCP处理的果实呼吸速率逐渐上升;冷藏后货架期间1-MCP延缓果实硬度下降,梨果实的酸度、淀粉、果皮叶绿素含量得以保持,但作用大小因品种而异;1-MCP还可以抑制"锦香"梨冷藏和货架期间黑皮病的发生,防止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89.
选用 6个有代表性的强、中、弱筋冬小麦品种在河南省 5个纬度点 (32~ 36 0°N )种植 ,研究了 3种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纬度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环境对糊化特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而且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值均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而糊化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低谷粘度 >峰值粘度 >最终粘度 >稀懈值 >糊化时间。 6个供试品种中 ,弱筋型小麦豫麦 5 0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值最低 ,变异系数最大。播种至成熟期总积温、总日照时数与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均呈正相关 ,总降雨量与其均呈负相关。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5月份灌浆期不同阶段气象因子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不同 ,其中上、下旬气象因子与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更密切。据此对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区域化种植和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0.
瓜螟Diaphania indica Saunders是葫芦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试验表明幼虫最嗜食冬瓜叶,其次是黄瓜、丝瓜和西瓜,对南瓜和蒲爪叶取食较少.雌蛾产卵时对植物有选择行为.在杭州每年从7月中旬起最多发生四代.十一年黑光灯下资料表明.灯下始蛾不早于七月上旬,终蛾不迟于十一月下旬,蛾蜂在八月下旬.卵、幼虫、预蛹和蛹历期(天)与日平均温度(℃)的关系分别是:Ye=18.500—0.550X,Y1=35.203—0.901X,Yp&p=59.705—1.785X.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和瓜螟小室姬蜂(Scenocharops sp.)是首次报道的瓜螟寄生蜂,前者年平均寄生率达54.2±38.2%.另发现瓜螟绒茧蜂(Apanteles sp.)、扁股小蜂(Elasmus sp.)和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