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烟碱降解菌的选育及改善上部烟叶品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烟叶叶面和植烟土壤中分离到降解烟碱的微生物18株,经初筛和复筛得到降解烟碱活性较高的微生物菌Nic22。对该菌株产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实验表明:Nic22降解烟碱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添加适量的精制淀粉和(NH4)2SO4作为外加碳氮源可明显促进烟碱的降解,适宜的摇瓶培养温度、pH和时间分别为30℃、6.0~7.0和9h。采用Nic22菌株所产酶液对上部烟叶进行处理试验,卷烟评吸结果表明:上部烟叶经酶液处理可明显减轻杂气和刺激性,抽吸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2.
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和生态学的重要工具,可为量化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和传递对光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该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型的数学特征,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型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光合色素分子的激发和退激发(包括光化学反应、荧光发射和热耗散)、激子共振传递以及光系统Ⅱ (PSⅡ)反应中心发生电荷分离产生电子传递速率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生化反应过程。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经验模型和半机理模型因不涉及或只涉及部分原初反应过程而难以解释藻类和高等植物的PSⅡ动力学下调、光适应和光保护等现象。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机理模型综合考虑了光合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ik)、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τmin)、分子的能级简并度和处于激发态的光合色素分子数(Nk))在整个原初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获得藻类和高等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对应的饱和光强等光合参数,还可以获得σik和τ...  相似文献   
43.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1):118-118
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固定样地内,观察分析了裂叶沙参种群的地上部分在一个生长季的生长过程和物侯特点。生长于灌木群落下,裂叶沙参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y,g)与时间(x、d)的关系可以用公式:y=0.2872-0.0187x+0.0009x^2表示;地上各器官茎、叶、花枝、花芽、花和果的生物量(y,克)与生长时间(x,天)的关系可以用公式:y=b0+b1x+b2x^2表示。从4月10日到8月15日的速生期  相似文献   
44.
裂叶沙参个体生长动态研究(2):根系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1):128-136
在裂叶沙参分布区金川县调查了29块样地和1502个不同年龄具体的根系空间结构和生物量,对5个生长于不同海拔区域的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影响根系发育的环境因素。生长于海拔2700 ̄2900m种群根系发育完整,主根、侧根、二次侧根、细根生物量和体积均达到最高值。高于或低于这一海拔区域,种群根系发育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低海拔地区是干旱和外界极度干扰;在高海拔地区是低温。各种群总合的根系生物量(Y,g)与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蜜蜂的6种病毒: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lysis virus,IAPV)、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急性蜜蜂麻痹病毒(Acute bee paralysis virus,ABPV)、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慢性麻痹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在北京地区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该地区蜜蜂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多重RT-PCR法确定上述6种病毒在该地区的感染情况,并通过序列分析确定特异性。【结果】在所有检测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急性麻痹病病毒和慢性麻痹病病毒,感染率最高的是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其次是残翅病毒。检测的样本普遍存在混合感染。【结论】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残翅病毒、囊状幼虫病病毒、黑蜂王台病毒4种病毒可能在北京地区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46.
目的:合成真核细胞CLK1(Cdc2-like kinase 1)编码基因,构建CLK1/pEGFP-N2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HEK293A中过表达,为CLK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用已知引物合成cDNA,将CLK1基因扩增后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2,将重组质粒热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Trans 10细胞中获得重组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插入基因测序;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CLK1的表达水平,同时对其下游的磷酸化SF2/ASF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构建了CLK1/pEGFP-N2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HEK293A细胞后24 h,CLK1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同时,CLK1过表达后使得下游的SF2/ASF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构建了人CLK1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CLK1/pEGFP-N2,并在HEK293A细胞中过表达,其生物活性也得到了验证。本研究为外源性CLK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过表达提供了一种途径,为CLK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可为真核细胞其他蛋白表达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K4发酵生产果糖软骨素(K4CPS)的产量,将合成基因簇region 3启动子(PR3)3'端非翻译区(UTR)进行缺失突变,研究其对突变菌株K4CPS合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ops序列(RfaH蛋白结合位点)存在时,PR3启动子强度和K4CPS产量与UTR的长度变化无关;但ops序列缺失时,UTR的延长可导致PR3启动子的强度和K4CPS产量均低于对照菌株;反之,UTR的缩短能显著提高PR3启动子的强度,进而使K4CPS产量比原菌增加了46%,达到751 mg/L。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 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 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 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 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 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 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9.
以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典型南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对象,对林分内乔木层、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内杉木林乔木层主要树种为杉木、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杉木占比39.7%~68.7%,其他阔叶树占比31.3%~60.3%;林下植物灌木有50种,层间层有21种,草本有19种,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林下植物总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3。该研究为南亚热带杉木林尤其是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杉木林保育及促进森林植被向更高级阶段演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0.
为了系统掌握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趋势, 我们于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 在保护区选取3个样地布设60台红外相机, 对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红外相机累计观测29,147个工作日, 采集独立有效照片11,134张。共观测到兽类6目10科18种, 鸟类7目16科31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兽类中相对多度较高的物种有蒙古兔(Lepus tolai, RAI = 12.749)、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 = 4.690)、北山羊(Capra sibirica, RAI = 4.333)、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RAI = 3.163)、赤狐(Vulpes vulpes, RAI = 2.601), 分布最普遍的是赤狐和蒙古兔; 鸟类中相对多度较高的物种有石鸡(Alectoris chukar, RAI = 1.678)、岩鸽(Columba rupestris, RAI = 1.142)、漠䳭(Oenanthe deserti, RAI = 0.865)、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 RAI = 0.374)和沙䳭(Oenanthe isabellina, RAI = 0.196), 其中漠䳭和石鸡的分布最广。豺(Cuon alpinus)、石貂(Martes foina)、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 雪豹(Panthera uncia)也是保护区建立以来首次观测到。保护区人为干扰减少是造成物种新分布、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