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2.
杨干象幼虫的一种寄生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其寄生天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1984年作者在辽宁省沈阳市兴隆店林场上千亩林地进行系统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杨干象幼虫被一种兜姬蜂Doli-chomitus sp.寄生。该寄生蜂一年为不完全的二代,越冬寄主是杨树蛀梢害虫——青杨天牛幼虫,越夏寄主是杨干象幼虫。雌蜂对寄主是营外寄生生活的,为单寄生。7月下旬,寄生蜂  相似文献   
53.
胡垠玲  曾毅 《病毒学报》1990,6(3):224-227
  相似文献   
54.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5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紊乱性疾病。在IBS患者的血液微泡和结肠组织中存在一些失调的microRNA(miRNA)。对于miRNA的研究,最初阶段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途径用来进一步了解IBS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而最终将使用miRNA作为新的策略思考IB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miRNA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主要对miRNA在IBS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6.
雌雄栝楼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雌雄栝楼(Trlctmsanthes kirilowii Maxim)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雌雄栝楼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适宜的培养基均存在性别差异。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分别是,雌性栝楼培养基为MS+NAA0.5mg/L+IBA0.5mg/L+6-BA1.5mg/L;雄性栝楼培养基为MS+NAA0.1mg/L+IBA0.5mg/L+6-BA0.5mg/L和MS+NAA0.1mg/L+IBA1.0mg/L+6-BA1.0mg/L。愈伤组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分别是,雌性栝楼培养基为MS+NAA0.1mg/L+IBA0.4mg/L+6-BA1.2mg/L;雄性栝楼培养基为MS+NAA0.3ms/L+IBA0.2mg/L+6-BA0.8mg/L;雌雄栝楼无根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均为MS+NAA0.1mg/L。  相似文献   
57.
以我国分离的首株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构建共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膜蛋白基因M1和HA的重组腺病毒。PCR扩增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M1和HA基因的全长可读框片段,先后亚克隆入pStar载体,然后扩增M1-IRES-HA片段并将其插入穿梭载体pShuttle-CMV,再与pAd-Easy载体在BJ5183菌中通过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转化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M1/HA。将Ad-M1/HA感染293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方法均检测到M1和HA基因的表达。共表达M1和HA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成功构建为开发新型重组腺病毒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59.
60.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感染昆虫细胞会引发细胞凋亡,然而病毒为了确保自身的复制和繁殖会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杆状病毒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凋亡抑制基因,如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 AcMNPV)中的p35基因,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HaSNPV)基因组中的IAP基因家族,以及莲纹夜蛾核形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toralis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iMNPV)的p49基因等.尽管这些基因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是作用途径和方式却各有差异.对杆状病毒3种抗凋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