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随着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新靶点建立和药物筛选研究,为药物设计、靶点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使药物筛选有了更高的特异性,对药物筛选和药理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论述了功能基因的筛选、高通量细胞筛选和高内涵筛选技术、反义核酸技术、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在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2.
巧用案例与问题法提高发酵工程工艺原理教学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在发酵工程工艺原理教学中的实践,阐述了巧用具体案例及围绕问题组织教学的意义、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巧用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及问题教学法可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3.
家蚕(Bombyx mori)光泽小眼(varnished eye,ve)突变体是家蚕突变品种中少数关于家蚕复眼形态异常的自然隐性突变品种之一,表现为成虫复眼小,表面富有光泽,有瘤状突起;小眼数量少且不规则。经典遗传学连锁图谱将ve基因定位在第6连锁群32.2座位,但到目前为止,该突变性状的形成机理仍不清楚。文章以突变品种ve和对照品种Dz为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雄个体与轮回亲本ve雌个体回交产生的BC1代为材料进行ve基因的精细定位。通过对ve低密度连锁图谱分析发现,ve基因被定位在SNP3~SNP6之间,物理图谱距离大约为1.2 Mb。利用1563个BC1代个体构建ve高密度连锁图谱,最终将ve基因定位在SNP5~SNP61之间,物理图谱距离大约为221.8 kb。通过家蚕基因数据库对ve最终定位区域内进行预测基因检索,发现有6个预测基因。对6个预测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测序,这些候选基因都有可能参与家蚕复眼形成,但在编码区没有发现ve特异的突变位点;对这些候选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发现编号为BGIBMGA013642的候选基因在ve复眼形成过程中的表达量明显比正常对照Dz低,推测该基因为最佳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ICU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微泵静脉给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性霉素B的临床有效率77.55%,真菌清除率75.51%.不良反应包括寒战发热(9.18%)、皮疹(4.08%)、静脉炎(1.02%)、恶心呕吐(6.12%)、低钾血症(16.32%)、肝损害(1.02%)和肾损害(4.08%).结论 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确定,采用持续微泵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25例,正常妊娠妇女25例以及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25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GF-β及IL-17的浓度。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但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IL-10及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而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的升高以及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8 例高危非ST 段抬高型 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2 例,以氯吡格雷300 mg+ 替罗非班(用法同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96例,以氯吡格雷600 mg +替罗非班0.4 滋g/(kg·min)在30 min 内静脉注射。继以0.1 g/(kg·min)由微量泵 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 h,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 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 和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给药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术后24 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 h两组MPAR 均低于用药后2 h (P<0.05);用药后2 h时观察组MPAR 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 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 d内复合心 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 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 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7.
长江口径流在南北支分布不均导致北支盐度高于南支,因此南北支之间生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2010年在长江口分支前的江段和南北支设置5个断面,开展轮虫生态研究。分支前的太海汽渡断面处共采集到轮虫9种,隶属6科8属,其中优势种为没尾无柄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长江口南支2个断面共采集轮虫20种,隶属于6科12属,南支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盘状鞍甲轮虫和蹄形腔轮虫;长江口北支2个断面共采集轮虫11种,隶属于7科10属,北支优势种为舞跃无柄轮虫、没尾无柄轮虫和盘状鞍甲轮虫。南支轮虫种类、密度、多样性都高于北支,南北支的轮虫群落相似度较低。轮虫与水域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盐度的差别影响了轮虫种类组成、密度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8.
山竹岩黄蓍固沙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对5、10和22年生山竹岩黄蓍人工固沙群落不同层次(0~10、10~20和20~30cm)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山竹岩黄蓍固定流沙后,随着群落年龄的增长,土壤中C、N、P、K含量及生物活性均明显提高.其中,0~10cm土层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10~30cm土层.0~30cm土层中C/N由7.3增加到8.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脱氢酶、硝酸还原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0~10cm土层中蔗糖酶的活性是对照的49.7~284.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9.
抗HSV-IICP22蛋白抗原多肽抗体对ICP22定位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P22作为单纯疱疹病毒进入细胞后最早表达的蛋白之一,对于病毒的复制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由于抗原表位的同源性,使用完整的ICP22蛋白作为抗原难以获得特异性的抗体.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ICP22蛋白1~36位氨基酸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将ICP22蛋白1-36位氨基酸偶联于GTS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小鼠,所制备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具有正常生理构象的ICP22蛋白.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CP22不但定位于细胞核内,而且还能够形成特殊的点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0.
混凝复配剂的制备及其污水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实验遴选不同种硅藻土,进而研究其与常用混凝剂的最佳组合及复配比,考察其中几种复配剂在一定条件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硅藻土和混凝剂组成的复配剂具有强化混凝作用;氯化铝、硫酸亚铁和高分子絮凝剂与硅藻土分别在1:9,1:11,和1:9的配比时制备复配剂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