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66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5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用连续发酵工艺由味精废液制取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谷氨酸发酵液经一步冷冻等电法提取后的废液生产饲料酵母,经15m3气升式反应器连续发酵试验,其菌体干物质浓度平均为24.88g/L,稀释率0.187h-1,生产干酵母能力为4.65kg/m3·h,发酵单位电耗2.872kW·h/m3,生产成本在1700元,吨(饲料酵母)左右。饲料酵母粗蛋白含量在60%以上,18种氨基酸齐全,氨基酸总量达50%,达到部颁一级饲料酵母的标准。味精废液经酵母菌处理后,COD去除率74.7%。经试验统计,每开废液中获得1g菌体干物质需消耗COD 1625mg/L。  相似文献   
62.
张书芳 《昆虫知识》1991,28(3):151-152
<正>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芽孢杆菌。80年代以前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有毒杀力的菌株上。进入80年代以后,Krieg等和Herrnstadt等先后分离出两株对鞘翅目昆虫敏感而对鳞翅目和双翅目不敏感的菌株。并把它们分别命名为B.thuringiensis var.tenebrionis和B.t.var.sandiego。由于  相似文献   
63.
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运用分支分类的方法对金缕梅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金缕梅类作为单元发生群包括下 列19科: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树科、领春木科、杜仲科、金缕梅科、悬铃木科、交让木科、假槲树科、双颊果科、折扇叶科、黄杨科、西蒙得木科、木麻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梅科、马尾树科和胡桃科。木兰科在分析中被选择作为外群类。在对大量性状进行评估之后,选择了32对性状作为建立数据矩阵的基本资料。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化石证据和通行的形态演化规律为依据。首次引入了不合谐数的概念来检测性状极化结果的正确程度,并对少数不合谐数较大的性状的极性进行了调整。采用最大同步法、最小平行进化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运算,按照最简约的原则,选出演化长度最短的谱系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64.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品种之一。对大熊猫体癣病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见到的一病例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患兽雄性,1.5岁,体重40公斤(经驯养,喂饲时可让人任意翻动肢体)。四肢、耳壳、腹部及背臀部相继发生小片状脱毛,皮肤发红,有鳞屑痂皮。首先发现左后爪背侧出现一个约0.5厘米直径大小,表面盖有灰褐色痂的损害,  相似文献   
65.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66.
我国主要蛴螬种类对乳状菌(Bacillus popilliae Dutky)(以下简称B.p.)敏感性的测定:已有14种蛴螬能注射感染B.p.。超出了Dutky(1963)的记录。敏感寄主毛喙丽金龟(Adoretus hirsutus Ohaus)、四纹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 F.)、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morosa Waterh)、黑棕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 Fairm.)的幼虫注射感病率达91.6—100%。E.P.拌种喂食四纹、阔胸犀金龟(Pentodon patruelis Friv.)的幼虫,感病率分别达到68.9%和50%。B.p.拌土喂食阔胸幼虫,感病率为28.5%,田间小区试验,保苗效果达49.5%,虫口减退率达40.0%。定向转主驯化B.p.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Fald.)幼虫,注射感病率已由不感病提高至感染率34.6%。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乳状菌防治金龟子幼虫是以菌治虫方面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已发现日本金龟子(Popillia japonicaNewm.)幼虫罹患乳臭病的事实。1940年Dutky首先对其病原菌(B.popilliae)和(B.lentimorbus)进行命名和描述,继之White 1941,Beard 1945等对其生理生化、致病机理等作了较多的研究。五十年代后,对这类菌的超显微结构、离体培养等研究更为广泛。它作为第一个商品化的细菌杀虫剂,美国最早用于防治草地下的日本金龟子幼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国蛴螬种类在千种以上,在华北、东北、西北的农田里为害十分严重,由于蛴螬的种类多,分布广,因而寄生于蛴螬的乳状菌株也相当丰富。目前已从主要蛴螬种类上陆续分离出一些菌株,将为我国开发利用乳状菌提供资源。近几年来,我们除对我国菌株进行研究外,也做了引进菌种Bacillus popilliae Dutky对我国主要蛴螬敏感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报道这方面结果。  相似文献   
67.
灰色链霉菌中存在质粒及其和链霉素生物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灰色链霉菌 No 45-706 (Val-)经36℃处理后,100%的菌落都不能形成气生菌丝,在28℃经多次传代培养,气生菌丝生长受抑制的突变株的出现最终频率为9.0%,而同时氨基酸缺陷型(Val-)回复突变率是6.63×10-6。高温突变株No 45-3 (bald)经自发和NTG诱发突变,均未得到气生菌丝回复生长的菌落,但当用NTG处理菌株No 45—706(Val-)时,却得到了1.26×10-6的缬氨酸营养缺陷回复突变率。  相似文献   
68.
据报道,霉菌菌体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是有毒氮化物,脂肪酸的分解产物是类似溶血卵磷脂样的有毒物质。水牛吃了此类有毒物质容易中毒,黄牛次之。我地去年春季雨水较多,春花作物的霉菌病害较重,据不完全统计,有18头水牛和2头黄牛,发生牛疑似霉菌中毒病,死亡4头。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分别利用SSR标记、InDel标记以及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一套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的染色体置换系进行基因型鉴定,并通过对其不同生育期的耐盐性鉴定,共发掘2个与发芽期耐盐相关的QTL,13个与苗期耐盐性相关的QTL。其中与苗期存活率相关的QTL qSSR5.1、苗期耐盐等级相关的QTL qSSG5.1均被定位于同一位点,该位点对苗期存活率、苗期耐盐等级均具有增效作用,贡献率分别为6.36%、8.13%。在此QTL内包含与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OsDi19-1。经序列比对发现,OsDi19-1启动子区域在两亲本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受到盐胁迫时该基因表达量上升。同时,鉴定出水稻芽期耐盐的优异种质资源CSSL72、苗期耐盐的优异种质资源CSSL23、CSSL153,为水稻育种中耐盐性的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0.
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凝胶层析、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无孢灵芝龙芝2号的固体发酵菌丝体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灵芝酸P(1),灵芝酸T1(2),灵芝酸Mk(3),灵芝酸S(4),灵芝酸T(5),ganodermanondiol(6),灵芝酸Me(7),5α, 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8),灵芝酸R(9),lanosta-7, 9(11), 24-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10),ganodermenonol(11)。其中灵芝酸T1为首次发现的天然产物。体外细胞实验证实,11种化合物对肿瘤细胞L1210的增殖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增殖抑制的IC50值均在39.69μmol/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