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41.
胃底腺息肉是指胃底胃体粘膜形成的多发性广基息肉样隆起,为胃体腺上皮的增生。国内外研究均证明本病高发于40-60岁女性,年龄及性别差异显著。过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密切相关,但近年来人们认为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也可以发生胃底腺息肉。国内外学者们研究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β-连环蛋白基因变异、胆汁反流等与本病发生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Hp感染与疾病发生成负相关,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会导致疾病的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影响了APC/β-catenin途径,从而导致胃底腺息肉的产生。目前对于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国内外仍无定论。本文将近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加以总结并提出进一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2.
张沥元  黄芙静  许峻旗  龚真  谢建平 《遗传》2018,40(7):546-560
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的持留分子机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病原菌的抗酸能力与此密切相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这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并在宿主巨噬细胞内持留有关。结核分枝杆菌抗酸主要通过调控质子进出、代谢调控胞内酸碱平衡和双组份信号系统调控。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在酸胁迫下的整体调控网络,阐述了在酸性环境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具体调控机理,旨在为持留结核分枝杆菌的治疗提供新的全局性思路,寻找新的结核病防控靶标。  相似文献   
143.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已有许多研究, 但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空间变异特征还缺乏认识。本文以古田山24 ha大样地(划分为24个1 ha小样地)为基础, 具体分析了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在1 ha尺度上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1)群落第一、二优势物种在各小样地之间变化不大, 但第三优势种变化较大; (2) α多样性变化中, 样地间木本植物个体数量变异最大, 物种丰富度其次, 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异性最小; (3)物种丰富度与植株个体数量、Pielou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与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4)相邻样地间物种替代速率空间变异较大, 与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变化格局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尺度对认识群落结构、探讨群落维持机制有重要作用; 由于森林群落是多尺度生态过程作用的结果, 大尺度样地可能有利于更好地揭示森林群落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44.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45.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6.
为探讨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哈氏腺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低氧应激下的抗氧化能力,用组织解剖学方法观察甘肃鼢鼠哈氏腺整体及其显微结构,分光光度计测定哈氏腺低氧应激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哈氏腺肥大,包围在眼周,位于颧骨下的颞窝,为管泡状腺体,由柱状细胞构成,依胞质中分泌物含量分为厚细胞和薄细胞。常氧下,甘肃鼢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但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SD大鼠;在低氧应激4 h后,甘肃鼢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迅速升高,显著高于SD大鼠,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在低氧2、4和6 h无显著性变化,但均显著低于SD大鼠;在低氧8 h后,甘肃鼢鼠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较低氧2~6 h显著升高。甘肃鼢鼠丙二醛含量在常氧和低氧应激中均显著低于SD大鼠。结果说明,甘肃鼢鼠在低氧应激后,哈氏腺通过提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清除低氧诱导产生的多余自由基,谷胱甘肽还原酶在抗氧化中不起主要作用。地下鼠甘肃鼢鼠抗氧化模式与地面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调查研究被毛孢属真菌资源,丰富该属的物种多样性,完善已知种在公共数据库中的分类信息。【方法】从贵州省发现两个分别寄生于同翅目沫蝉、鳞翅目松梢螟成虫的真菌标本GZUIFR-dj14和GZUIFR-dy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基于tef1、ITS和28S r DNA 3个基因序列的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两个病原真菌被鉴定为两个已知种,分别为长白山被毛孢(Hirsutella changbeisanensis)和雷州被毛孢(Hirsutella leizhouensis)。【结论】重新描述了这两种被毛孢的标本和无性型分离菌株,对其新寄主、新栖息地进行了报道,并补充了分子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等分类信息。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水平、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6年05月收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3例,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判断有无斑块,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评分和病变支数表示,并检测血脂指标。结果:血压控制达标者130人(47.61%),颈动脉有斑块者193例(70.70%)。与血压控制达标患者相比,血压控制不达标者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得分均明显增加(P0.05)。血压不达标合并斑块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与血压达标无斑块、血压达标合并斑块及血压不达标无斑块患者相比均明显增加(P0.001)。患者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139,P=0.022),A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36,P=0.025),LDL/HDL-C和AI与冠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128,P=0.035)和(r=0.137,P=0.023)。结论:血压控制不佳,高血脂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9.
谢建平  韩玉波  刘钢  白林泉 《遗传》2016,38(9):765-790
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在2015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回顾了2015年度中国本土科研团队在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科研进展,扼要介绍了若干重点论文,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在基础微生物遗传学领域,明确了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解析了微生物免疫系统识别外源核酸片段的分子基础,阐明了多个微生物来源重要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新颖的酶学反应过程,发现了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理,在微生物发育、进化与群体行为生物学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在工业微生物遗传学方面,阐明了微生物制造及其分子基础。在病原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研究了多个致病菌的遗传调控,明晰了致病菌-宿主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在基因组水平解析了微生物耐药、新发病原和环境微生物的遗传机理,为致病菌防控新措施的研发提供了基础。在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微生物遗传学方面,展示了利用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催化获得特定手性的化合物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50.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地调查了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兽类和鸟的多样性组成。调查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其中兽类和雉类的照片视频共67 086份,有效探测数16 129次,包括分属6目15科的野生兽类21种、野生雉类5种、家畜及家禽4种。记录到雉类以外的其它鸟类52种,分属6目15科。在野生兽类和雉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为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35%。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2种,“近危NT”的物种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27%。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动物1种,“易危”7种,“近危”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50%。独立探测数最高的兽类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雉类为白鹇。调查显示古田山保护区内受威胁的野生兽类和雉类的比例较高。本次调查将红外相机均匀布设于整个保护区,持续时长一年,全面监测保护区内兽类和雉类的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为古田山保护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