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热点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耕  周腾禹 《生态学报》2019,39(18):6950-6957
生态安全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安全领域相关研究力度不断增大。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期刊论文为数据源,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利用Excel统计论文年度发文量,通过Bibexcel得到高频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和Netdraw得出共现网络可视图,最后利用SPSS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表明:(1)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发文数量基本逐年递增,自2012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国内外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大差异。国外更注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内更加关注生态安全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理论与生态安全实证检验。(3)共现网络可视中的关键词food safety、environment和climate change与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4)国内外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对象和研究尺度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主要以极端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尺度涉及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国内主要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尺度集中于中尺度。综上,目前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热点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未来生态安全的研究趋势将集中于生态安全空间演变、国际与区际间安全关联和安全对策等。  相似文献   
12.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经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花生叶片水势与其籽仁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文中对羟脯氨酸作为水势(渗透压)调节物质用于离体定向筛选花生高油突变体及培育花生新品种进行了研究。以花生品种花育20号胚小叶作为外植体,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添加于体胚诱导培养基上进行离体诱变培养。形成的体胚转移到添加6 mmol/L羟脯氨酸(培养基水势为-2.079 MPa)的体胚萌发和再生培养基上诱导体胚萌发成苗,同时进行高油突变体定向筛选。再生小苗经嫁接移栽田间,从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了132份含油率55%以上的高油突变体,其中27份含油率超过58%,2份超过60%。再生植株后代结合系谱育种法育成了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宇花9号,在辽宁省花生新品种备案试验中,籽仁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4.0%,并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宇花9号含油率达61.05%,比亲本花育20号高11.55个百分点,是目前国际上含油率最高的花生品种。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离体诱变、培养基低水势定向筛选及其再生植株后代结合常规育种法选择是定向培育高油花生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耐热碱性磷酸酯酶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袁有忠  盛小禹 《遗传学报》1998,25(4):375-380
以pUC118质粒为载体,以E.coil TGl为受体,构建了产耐热碱性磷酸酯酶(FD-TAP)的菌株Thermus sp.FD3041的染色体基因文库。在包含1.2万个转化子的文库中,90%的转化子插入有3~10kb的外源DNA片段。用菌落原位碱性磷酸酯酶显色法从文库中筛选到5个阳性克隆。对其中的1个克隆(pTAP362)所产的TAP进行了研究,发现克隆的TAP与出发菌株所产的TAP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等性质都相同。通过做物理图谱和测定部分缺失的质粒的TAP活性,将TAP基因定位于2kb的BamHⅠ-HindⅢ DNA片段上。模拟PCR实验表明该酶可用于PCR扩增产物的检出。  相似文献   
14.
一株功能型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用3日龄AA肉鸡14 000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口服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空白对照组不饲喂任何微生态制剂,全程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肉鸡在口服功能型益生菌制剂后表现出三大特点:(1)肉鸡生长加快,鸡群整齐度与均匀度有所改善,出栏平均重提高9.5%;(2)肠道环境有所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实验组比对照组料肉比降低2.16%;(3)实验组鸡群可提前3~5 d出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用于比较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A. flavus)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的小鼠感染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评价真菌病毒AfPV1对宿主A. flavus致病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环磷酰胺腹腔注射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ICR)小鼠,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判断小鼠免疫抑制程度;通过滴鼻和尾静脉两种感染方法接种不同浓度的A. flavus孢子量,统计14 d以内小鼠的死亡率,确定A. flavus最佳的孢子接种量;通过小鼠组织的菌落负荷量以及肺部组织的病理观察,确定A. flavus感染是否成功;最后利用该小鼠模型评价真菌病毒AfPV1对寄主A. flavus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浓度为250 mg/kg时,能够达到免疫抑制水平;小鼠组织真菌负荷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显示A. flavus成功感染接种的ICR小鼠组织;在滴鼻接种模型中,A. flavus的孢子接种量为40μL(1×106CFU/mL)时比较合适评价A. flavus菌株之间的差异;在尾静脉接种的模型中,A. flavus的孢子...  相似文献   
16.
从贵州鼠尾草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三烷(1),十二烷酸十四烷酯(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乌苏酸(5),2 a,3β-二羟基乌苏酸(6),白桦酸(7)和迷迭香酸(8)。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02月间,我院使用PHILOS内固定钢板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54~75岁,平均66岁。根据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4例,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18例。手术采用三角肌钝性劈开入路,保护附着于大骨折块和大、小结节上的软组织,骨折复位后均行PHILOS固定。患肩功能按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患侧肩关节评分优28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PHILOS钢板可牢固固定高龄患者骨折,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同步,适于粉碎性骨折和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东省试验林区内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及其本地种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林间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两者空间分布型相吻合,都为均匀分布;两者在林间全年种群消长曲线均呈"S"型变化。松突圆蚧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友恩蚜小蜂种群密度高峰期则分别出现在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另外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率全年共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和寄主松突圆蚧在林间时空发生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有效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化确定适用于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的有效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运用氯化苄改良法、CTAB改良法分别提取皱边石杉内生真菌菌丝体DNA。结果:氯化苄改良法可从17个内生真菌菌丝体中均获得了高质量的DNA,除5、13、14号生长缓慢的内生真菌其菌丝体DNA浓度≤60ng/μL,其余样品的DNA浓度均≥200ng/μL。而CTAB改良法仅适宜于平板培养菌落生长迅速、菌落疏松,发酵培养菌丝体产量高的1、2、3、9、10、12号菌株。结论:氯化苄改良法是适宜于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科学施药, 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综合防治, 本研究在室内测定和比较了复配杀虫剂BtA和7种常用杀虫剂(阿维菌素、 Bt、 β-氯氰菊酯、辛硫磷、定虫隆、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对棉铃虫的杀虫效果及对其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采用浸叶法测定杀虫剂在室内72 h内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 结果表明: 与其他杀虫剂相比, BtA对棉铃虫幼虫具有更高的毒性和致死效应 (LC50=0.7364 mg/mL)。将棉铃虫3龄幼虫接到用浓度4 mg/mL上述杀虫剂分别处理过的大白菜上24, 48和72 h, 发现其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72 h后, BtA和其他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BtA施药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在增加。另外, 通过杀虫剂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的生物测定发现: 与β-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相比, BtA对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毒性较低, 对其蛹和雌成虫致死率分别仅为13.82%和7.33%。本研究证明BtA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中等毒性, 而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则具有较低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