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71.
本研究旨在探讨谷糠结合态多酚(bound phenol of inner shell,BPIS)发挥抗乳腺癌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BPIS对乳腺癌细胞以及正常乳腺细胞活性的影响;然后综合运用SEA、SIB以及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BPIS和乳腺癌的相关靶点,并分析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的互作网络以及通路。本研究筛选得到BPIS抗乳腺癌相关靶点39个,主要涉及糖脂代谢和细胞自噬等生物过程以及MAPK、PI3K/AKT、FoxO等多条信号通,表明BPIS抗乳腺癌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过程,而与细胞死亡相关的细胞自噬很可能在BPIS抑制乳腺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依据全球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和已有研究中陕甘宁地区的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相关气象数据,分析了陕甘宁地区大气降水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大气降水线方程.结果表明:3省大气降水线的斜率、截距由小到大依次为:甘肃、陕西、宁夏,且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表明3省的降水过程受蒸发作用影响程度沿宁夏、陕西、甘肃增强;陕甘宁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值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夏秋季节富集、冬春季节贫化,从空间分布来看,由西北至东南,加权平均δ18O值呈减小趋势;3省降水中δ18O温度效应显著,但不存在降水量效应,这体现了中高纬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高程效应的定量关系为-0.12‰·(100 m)^-1,纬度效应更显著(纬度每增加1°,降水中δ18O相应贫化0.27‰);采用HYSPLIT模型对各站点的水汽来源进行追踪,气团聚类轨迹表明,夏半年主要有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东南季风水汽和西风带水汽,冬半年以西风带水汽为主.  相似文献   
73.
为了解橄榄(Canarium album)果实质地差异形成的原因,以鲜食型橄榄‘清榄1号’和加工型橄榄‘长营’为材料,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橄榄果实的成熟,‘清榄1号’较‘长营’维持较高的果胶甲酯酶(PME)活性,促进了果胶的水解,离子型果胶(ISP)含量较高而共价型果胶(CSP)含量较低。2个橄榄品种纤维素含量均较高,‘清榄1号’果实的半纤维素含量低于‘长营’。‘清榄1号’木质素含量低于‘长营’,较高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促进了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因此,ISP、CSP、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不同可能是2个橄榄品种果实质地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应答异常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疾病。研究表明,炎症和缺氧相互依存,持续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了氧的消耗,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其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已被证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HIF-1α是血管生成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因子,其介导的代谢转变和纤维化也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现就HIF-1α免疫功能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1型糖尿病和银屑病(psoriasis)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有氧运动促进内皮细胞等分泌miR-342-5p,miR-342-5p通过外泌体富集至心肌细胞后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内皮来源的miR-342-5p在心血管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我们构建了内皮特异性miR-342-5p敲除小鼠,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和血管收缩舒张功能检测观察了该小鼠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对细胞存活率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检测等方法对miR-342-5p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探究。结果: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运动能力降低、心脏收缩功能不变,但舒张功能紊乱。且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血管口径变小、微血管密度降低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心血管功能紊乱的机制与其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敲低miR-342-5p致内皮细胞中caspase 9水平增加,引起内皮细胞活性降低和凋亡增加。结论: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皮细胞来源的miR-342-5p在心血管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示miR-342-5p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和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全麻方案)和观察组(40例,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观察不同模式麻醉下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丙泊酚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入喉罩时(T1)~术毕时(T3)心率(HR)先升高后下降,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T1~T3时点HR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PGE2、SP水平和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较术前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 d、3 d 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PSQI)评分较术前先升高后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 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选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镇痛效果显著,可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少对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7.
以提高金针菇单瓶产量为目的,以常规生产为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优化法、验证试验分析培养基装瓶量、灭菌前pH、接种量、搔菌深度、搔菌补水量对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单瓶平均产量分别在装瓶量1 000 g、灭菌前pH值 6.80、接种量35 mL、搔菌深度10 mm、搔菌补水量10 mL时达到最大值;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装瓶量、灭菌前pH和搔菌补水量是影响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关键因素;响应面优化法预测的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4.05 g、灭菌前pH值6.83、搔菌补水量11.41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73.81 g;结合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预测,将验证试验设置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0±5) g、灭菌前pH值(6.80±0.10)、搔菌补水量(11±1) mL、搔菌深度(10±2) mm、接种量(35±5)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66.36 g,比对照组提高11.63 g,与预测值接近,相对误差为1.57%,试验设计符合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78.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新发高传染性的冠状病毒。因其编码有限的病毒蛋白,SARS-CoV-2需要借助多种宿主因子完成其生命周期,而大多数参与其中的宿主因子及作用机理仍不明确。因此,研究参与SARS-CoV-2复制周期的宿主因子及作用机理,将有助于我们对病毒生命周期的认识及寻找抗SARS-CoV-2药物的作用靶点,从而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防控新冠疫情。本文归纳了参与SARS-CoV-2复制周期中入侵的宿主因子,对全面理解SARS-CoV-2致病的分子机制、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及抗病毒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是放线菌中一个年轻的分类单元。早在1996年Normand曾提出过地嗜皮菌科,但一直未能得到公认;直到2006年,Normand综合了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和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等3个属的共同特征,全面概括了地嗜皮菌科的典型特征,终于使地嗜皮菌科被正式编入放线菌的一个科。到目前为止,地嗜皮菌科涵盖了地嗜皮菌属、芽生球菌属和贫养杆菌属等3个属共25个有效描述种。地嗜皮菌科菌株被视为极端环境的先锋生物之一,在抗逆机制研究、沙漠治理、环境修复等方面初现优势。本文就地嗜皮菌科的建立、分类学特征、科内各属的研究现状、以及它们在生态学与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0.
光周期和温度对中缅树()产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低温短光照诱导中缅树()体重增加、体温降低、产热能力增强,静止代谢率增加的速度和比例高于非颤抖性产热;低温短光照刺激肝脏线粒体蛋白质量、线粒体氧化能力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短光照也刺激褐色脂肪组织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量、线粒体状态IV呼吸、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及T45'-脱碘酶活性显著提高.低温和短光照促使血清T3浓度增加、T4浓度不变.结果表明,中缅树()的适应性产热特征不仅受到低温的显著影响,而且光周期也参与了适应性产热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