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51.
为揭示羽衣甘蓝二氢黄酮醇4 还原酶 (DFR)基因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功能,该研究对不同叶色羽衣甘蓝的叶片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根据结球甘蓝DFR序列信息,利用 RT PCR 技术克隆羽衣甘蓝BoDFR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BoDFR的cDNA全长为1 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2 925.06 Da,预测亚细胞定位为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α 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DFR 蛋白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序列比对显示 DFR 蛋白具有 NADPH 结合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属于NADB Rossmann 超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oDFR与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DFR亲缘关系最近。花青素含量测定显示,紫叶羽衣甘蓝叶片中花青素含量最高,粉叶羽衣甘蓝含量较高,而白叶羽衣甘蓝叶片中检测不到花青素。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表明,BoDFR基因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高低一致,其中紫叶羽衣甘蓝叶片中BoDFR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而白叶羽衣甘蓝心叶中仅微量表达。  相似文献   
352.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在无水乙醇治疗儿童先天性周围血管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无水乙醇治疗周围血管畸形儿童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M组)和丙泊酚持续输注组(P组),M组以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基础下全麻,P组采用芬太尼镇痛基础下丙泊酚持续静注全麻,观察并记录入室(T_0)、麻醉诱导后5 min(T_1)、手术开始后30、60、90 min(分别为T_2、T_3、T_4)、拔管后5 min(T_5)的MAP与HR,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并记录BIS40次数、平均注射无水乙醇量、术中输液量、苏醒时间及苏醒后5 min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Ramsay镇静评分结果。结果:(1)与M组相比,P组MAP(T_2~T_54个时间点)、HR(T_1~T_55个时间点)和BIS值(T_3和T_42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其余时间点两组患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M组患儿相比,P组BIS值40的患儿例数以及应用阿托品和麻黄碱例数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平均无水乙醇注射量比较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M组相比,P组患儿全麻苏醒拔管后5 min 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下全麻应用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儿童周围血管畸形,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且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353.
病毒感染与肥胖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关注,尤其是人腺病毒36型(Ad-36)感染。Ad-36抗体的存在与肥胖者体重指数增加具有相关性。体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实验也支持Ad-36诱导肥胖发生。在肥胖发生机制方面,E4 orf-1基因、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通路受到关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途径被认为在Ad-36引发降血糖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Ad-36的研究数据仍然有限,其与肥胖发生之间关系的确认仍需更多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4.
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脏骤停已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且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会增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的风险.通过药物和器械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脏电活动的细胞基础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时间和电压依赖性激活各种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和泵产生的.心律失常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折返是在组织水平发生的.异常的自动性和触发活动是细胞现象,能够存在于单个心肌细胞或细胞群.心律失常的发生就是上述电冲动传播从这个局部激动由细胞间传导至更多的心肌中.故研究人员提出开展基因治疗心律失常替代现有的治疗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讨论应用基因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机制并总结方法.  相似文献   
355.
以乙醇耐受力较强的酿酒酵母为受体菌,构建了能够分泌菊粉酶的基因工程菌并进行了菊芋粉的生料发酵。首先,以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中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菊粉酶编码基因inu,分别使用菊粉酶自身启动子和酵母磷酸甘油激酶 (Phosphoglycerate kinase,pgk) 启动子,构建重组表达质粒HO/p-inu和HO/pgk-inu。经NotⅠ线性化后,采用电击法转化酿酒酵母工业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6525,分别得到含菊  相似文献   
356.
风对科尔沁地区几种常见作物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尔沁地区4种常见作物——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lycine max)和绿豆(Vigna radiata)为对象,采用便携式风洞对4种作物幼苗进行不同吹风强度(4和8m.s-1)和吹风时间(0、30、60、90和120min)处理,并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作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s)的变化,以研究这4种作物幼苗对风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4种作物幼苗的Pn和Gs均随着风速的增大和吹风时间的加长而显著降低;在4m.s-1风速下,4种作物的Pn和Gs分别降低了3.3%~74.4%和10.9%~51.3%;在8m.s-1风速下,4种作物的Pn和Gs的降幅分别为30.8%~81.0%和48.3%~88.0%;在吹风条件下,除小麦,其他3种作物的Ts上升,而且在8m.s-1风速处理下的上升幅度均小于在4m.s-1风速下的上升幅度;4种作物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不断吹风过程中逐步降低,从而增加了对植物的干燥作用。  相似文献   
357.
目的:探讨PTEN基因与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妇女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30例、CINⅠ30例、CIN Ⅱ/Ⅲ30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结果:PTEN的蛋白表达率在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CIN Ⅰ、CIN Ⅱ/Ⅲ、宫颈鳞癌组织中分别为83.3%、73.3%、56.7%、23.3%,SCC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与前三组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PTE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其与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呈负相关关系;是宫颈组织恶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358.
LRP16作为macro domain 家族成员,可识别、结合poly(ADP-ribose),参与DNA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 但究竟LRP16通过其何种氨基酸位点识别、结合poly(ADP ribose)(PAR)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对LRP16蛋白的结构分析,查找LRP16结合PAR的候选氨基酸位点,然后利用丙氨酸扫描技术构建系列LRP16(点)突变体, 并且进行原核蛋白表达与纯化,将获得的蛋白质进行斑点杂交实验,检测LRP16突变体蛋白与PAR的结合活性.测序结果显示,LRP16点突变基因序列成功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斑点杂交实验显示,LRP16中第160位D和第161位I突变成A后,其与PAR结合能力明显减弱,而第181位G、183位V、184位D同时突变为A,LRP16与PAR的结合活性有部分减弱. 结果表明,LRP16中第160位和第161位的氨基酸是其与PAR结合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359.
海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红藻,人为扰动导致了该资源的严重衰退.本文研究了资源保护良好的山东小黑山岛海萝自然种群生物量和长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表明,环岛尺度下底质和向海开放度对海萝生物量和长度影响显著,岩礁底质和大的向海开放度利于海萝生长;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微生境尺度下浪击和潮位对海萝生物量和长度影响显著,迎浪和适中潮位利于海萝生长.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海萝生物量和长度的季节变化显著,海萝适宜生长期为3-4月,生物量和长度峰值出现在春末夏初.  相似文献   
360.
【背景】近年来骨化醇类化合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药用价值显著,但目前化学合成法制备困难,因此高效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利用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sp.)转化骨化醇类底物分子并提高转化率。【方法】从化学合成方法常用的原料及中间体中筛选能被有效转化的底物分子,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到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1α-(OH)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intermediate, AD-M07)、帕立骨化醇中间体(Paricalcitol intermediate,PC-M07) 3种底物分子,分别被转化为骨化三醇(Calcitriol,1α,25(OH)2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 intermediate,AD-M08)、帕立骨化醇(Paricalcitol,PC)。确定最优转化条件:蛋白胨20.0 g/L,葡萄糖15.0 g/L,部分甲基化的β-环糊精(PMCD) 0.5%(质量体积比),转化温度25-30°C,接种量5%-10%(体积比),转化时间72、72、96 h,底物浓度1.2、0.6、0.6mg/mL,初始pH6.0-8.0。在此条件下3种底物的最高转化率分别达到85%、96%、75%。【结论】通过转化条件的优化3种产物的转化率大幅提高,为更加快速高效地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