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3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目的:分析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为引导中国12~17岁儿童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摄入信息,采用食物秤称重记录家庭或学校食堂连续3 d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摄入量,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结果: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 995.0 kcal、253.8 g、84.5 g、61.4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为50.6%、37.1%、12.3%。72.9%的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值30%、48.0%的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值50%、22.6%的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低于推荐值10%。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来源于食用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分别为43.9%、36.6%、19.6%。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高于女生,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城市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达到中国居民膳食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的比例高于农村(P<0.01)。结论: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基本满足,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浸提液处理后病菌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连续5代浸提液作用下,50 mg·mL-1的西芹种子乙醇、丙酮浸提液处理与其对照相比,显著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50 mg·mL-1的西芹种子蒸馏水浸提液处理在1~3代培养过程中,显著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而在4~5代培养过程中,与其对照相比,抑制菌落生长的差异不显著;用各代经西芹不同浸提液处理的黄瓜枯萎病菌接种到黄瓜上进行致病力测定,并于1周开始发病后调查病情,西芹种子丙酮、乙醇和蒸馏水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由第1代的26.7%、20.8%和22.5%降为第5代的17.5%、3.3%和18.3%;3种浸提液与其对照相比,其病情指数也表现降低,其中,乙醇浸提液处理与其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接种至第5代时,乙醇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为3.3%,病菌毒力的致弱作用最强.综上所述,西芹种子浸提液不但抑制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而且还能弱化病菌的毒力.实验通过浸提液的连续处理获得了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35.
根据产自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的一块小型花蚤化石标本,建立1新种——小多刺花蚤(Multispinus parvus sp. nov.),归于花蚤科(Mordellidae)。同时,对缅甸琥珀中已发现的花蚤和泛花蚤进行了重新观察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形态学特征并认真考虑了相关分类学依据,将短尾花蚤科(Apotomouridae)修订为花蚤科之下的短尾花蚤亚科(Mordellidae:Apotomourinae)。短尾花蚤中普遍存在的臀锥完全不发育,不可作为区分于花蚤科的衍征。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发现的花蚤化石类群体型均小,这也许与白垩纪中期生态环境和栖息地被子植物花朵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胃癌腹腔转移运用体外高频热疗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癌腹腔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静脉化疗,观察组运用体外高频热疗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腹水缓解有效率上,观察组8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p0.05;腹痛缓解有效率上,观察组92.5%显著高于对照组85%,p0.05;在实体瘤控制有效率上,观察组5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p0.05。结论:胃癌腹腔转移运用体外高频热疗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及时缓解患者不适。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D)的疗效及疗效与用药剂量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来指导治疗剂量的可行性。方法:87例轻中度的AD患者,患者使用5 mg/d多奈哌齐疗效不佳。在增加剂量之前,根据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的一致性,将患者分为3组。A组:n=27,IGF-I≤99ng/m L,MMSE≤37;B组:n=33,IGF-I≤99 ng/m L,MMSE18;C组:n=27,IGF-I99 ng/m L,MMSE18。A、B组中,血清IGF-I水平显著低于C组。试验开始后将多奈哌齐的剂量从5 mg/d增加到10 mg/d,服用12周后,观察血清IGF-I水平同MMSE和阿尔兹海默症评定量表(ADAS)得分的相关性及三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血清IGF-I水平同认知功能有明显相关性。IGF-I同MMSE正相关(r=0.478,P=0.036),IGF-I同ADAS得分负相关(r=-0.464,P=0.029)。增加多奈哌齐(10 mg/d)剂量治疗后,只有A组患者MMSE得到显著改善。A组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显著高于B、C组患者。结论:血清中IGF-I水平和MMSE分值可以做为一种标志物,判断对低剂量多奈哌齐(5 mg/d)无效的轻中度AD患者,能否采用高剂量多奈哌齐(10 mg/d)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9.
目的: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mi RNAs在胆固醇代谢物胆酸的代谢和转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Dicer基因是miRNAs生成过程的关键酶。本课题使用肝脏特异的Dicer1基因敲除小鼠,考察肝脏Dicer1基因敲除对C57BL/6小鼠肝脏胆酸代谢和转运的影响。方法:使用白蛋白启动子驱动的Cre重组酶和Loxp系统(Alb-Cre/Loxp)在小鼠肝脏中特异的敲除Dicer1基因;分别收集3~12周龄的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使用Cobas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液和肝脏中总胆酸含量;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析肝脏中胆汁酸代谢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发现,肝脏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弥漫性肝细胞轻微空泡化,偶见单个肝细胞坏死。检测胆酸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胆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轻度升高,但缺乏统计学差异;在肝脏细胞血管侧的胆酸摄取转运体中,Oatp1a1在Dicer1敲除小鼠肝脏中明显下调,Ntcp和Oatp1b2则无明显改变;而肝细胞血管侧胆酸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均有显著升高,胆管侧的外排转运体中Abcb11表达有明显增加。结论: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显著增加。血液中胆酸的蓄积可能与肝脏细胞血管侧摄取转运体的低表达和血管侧外排转运体的高表达有关;而肝脏中胆酸的蓄积可能部分来自于轻度升高的胆酸合成酶,胆酸在肝细胞内运输途径的紊乱可能与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的显著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水平均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BV和CBF水平较高,MTT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较高、临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6个月病死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可有效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微循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