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本文旨在围绕葡萄理化指标、葡萄酒理化指标、以及葡萄酒质量三者进行研究。运用秩检验、Cronbach系数、系统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关联度等理论,解决判断评酒员评分可信度、葡萄酒评价与葡萄等级分类、研究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间联系等问题。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2.
建立了一类含分布时滞的革新传播模型dU(t)/dt=-(α+βA(t))U(t)-pU(t)+p,dA(t)/dt=∫+∞ 0 αE(τ)U(t-τ)dτ+βU(t)A(t)-(p+k)A(t)。研究了分布时滞对传播过程的影响,讨论了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及其局部与全局的渐近稳定性,当分布时滞的核函数取δe^-δτ时,证明了正平衡点是绝对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索裸项栉鰕虎鱼繁殖和育苗的适宜盐度。方法比较不同盐度梯度条件下裸项栉鰕虎鱼的产卵率、孵化率和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裸项栉鰕虎鱼性腺成熟、产卵和孵化的适宜盐度为10‰-20‰,过低或过高盐度该鱼产卵量少,孵化率极低;适宜的盐度有利于裸项栉鰕虎鱼的生长。结论裸项栉鰕虎鱼适盐范围广,适宜的繁殖、生长盐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4.
四倍体刺槐的抗盐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主要试验材料,以二倍体刺槐为对照材料,在两种盐胁迫下,对苗木的形态、生理生化、光合特性和解剖结构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NaCl和Na2SO4盐溶液对两种刺槐进行盐处理,在30 d后每7 d处理1次,共处理4次,并在处理前和处理后每7 d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1)在盐胁迫下二倍体刺槐的植株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有明显的盐害症状;对四倍体刺槐植株的生长影响较小,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无盐害症状。2)四倍体刺槐经过盐处理后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Proline, Pro)含量虽然也稍有上升,但与对照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而二倍体刺槐显著高于对照;同时作为保护酶系统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在四倍体刺槐经盐胁迫后期也保持了较高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其抗盐性,而对盐敏感的二倍体刺槐3个保护酶活性均较低。 3)经盐胁迫后对四倍体刺槐光合特性影响不大,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和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Ci)均无显著变化,而二倍体刺槐Pn和Ci显著下降。4)经盐胁迫后四倍体刺槐在解剖结构上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叶肉栅栏组织拉长、排列更为紧密、 海绵组织变小、排列紧密。而二倍体刺槐出现了相反的现象。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四倍体刺槐具有较强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145.
前期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活性为指标的研究证明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pp38和pp24的同时表达可显著增强基因组中pp38基因与1.8kb mRNA转录子之间双向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本研究又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水平作为pp38基因上游双向启动转录活性的标志,更直观地证明了只有当同一细胞内同时表达pp38和pp24时,该启动子活性才有完整的启动活性.为了证明这两个蛋白能否相结合,分别以单独表达pp38或pp24的重组质粒pcDNA-pp38或pcDNA-pp24及能同时表达这两个基因的重组质粒pBud-pp38-pp24质粒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pp38特异的单克隆抗体H19对转染细胞的裂解标记物进行免疫沉淀实验.结果表明,H19可沉淀pp38,但pp24只是在pp38同时存在时才被H19沉淀,而在pcDNA-pp24单独转染的处理样品中不能显示pp24的条带.这证明了,pp24是通过与pp38的结合而被共沉淀下来的,显示pp24和pp38在天然状态下可以形成异二聚体或多聚体.上述两个独立的实验结果表明,pp38和pp24是以聚合体的形式结合于该双向启动子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BaFe12O19微粒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对BaFe12O19微粒进行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实验,包括Ames致突变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凝血试验等.结果:BaFe12O19微粒无毒性,无致突变性,对出血和凝血时间无影响,不引起溶血和凝血.结论:BaFe12O19微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血管内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47.
为了解北京地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首次对北京地区2003~2004年63株HRSV分离株进行了G基因3’末端的第2个高度变异区的序列测定,并进行了基因分型和遗传变异的分析。使用不同的型特异性引物对GPA—F1和GPB-F1分别扩增A、B血清型HRSVG基因3’末端核苷酸序列,特异性扩增产物和随后的序列测定结果均显示,北京地区2003~2004年63株HRSV毒株中,96.8%(61/63)为A血清型,3.2%(2/63)为B血清型,说明北京地区在2003~2004年间存在HRSVA、B血清型共循环,但以A血清型病毒为主。分别对北京流行的A和B血清型病毒进行了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提示,61株北京A血清型分离株全部为GA2基因型;2株B血清型分离株为GB3基因型。由此看来,GA2基因型是北京地区2003~2004年的优势流行基因型。北京61株GA2分离株之问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7.8%~100%和77.9%~100%之间;2株B血清型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7%和88.1%。这说明在2003年和2004年有很多个不同的GA2基因型HRSV毒株在北京地区共循环,北京地区的HRSV流行存在着许多由不同病毒株引起的传播链。B血清型分离株Beijing04-11于G基因3’末端含有一个60个碱基的重复序列,这是HRSV多聚酶易于重复复制限定序列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有可能是HRSV逃逸免疫压力而不断进化的一种方式。该研究首次对北京地区2003年和2004年流行的HRSV进行了基因分型和遗传变异的研究,对于了解北京HRSV流行株的基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北京乃至中国疫苗株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指导HRSV的免疫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建立了单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并以此结合单对细胞融合技术对细胞融合过程中微管骨架组织形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在聚乙二醇(PEG)诱导条件下,一旦细胞开始粘连,细胞内微管骨架便开始解聚。在细胞融合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这种解聚的状态,直到融合完成,在后续的培养中微管骨架才重新出现。在微管骨架呈解聚状态时融合产物不能完成与另外的细胞融合。实验揭示了细胞的再融合能力可能受细胞本身微管骨架状态的影响。该结果为解释高等植物如何避免多精入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9.
增强UV-B辐射对麻花艽叶片的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青藏高原的特有植物麻花艽为材料,研究麻花艽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结果表明:在UV-B处理初期,麻花艽叶片SOD、POD的酶活性都能增加,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POD的活性呈现下降趋势。麻花艽叶片CAT的酶活性在UVB处理后下降明显,但作为清除叶绿体中H2O2的关键酶AP的酶活性表现为明显地增加趋势,说明在对麻花艽叶片增强UV-B辐射反应中AP起有着重要作用。MDA的含量随UV-B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表明UV-B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导致了对麻花艽叶片的伤害效应。  相似文献   
150.
植物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与QTL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数量性状变异规律以便对其进行遗传操纵一直是植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领域。DNA分子标记和QTL作图技术的发展以及拟南芥和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植物数量性状分子基础的研究。现已克隆了拟南芥ED1、水稻Hdl、玉米Tb1、番茄fw2.2和Brii9-2-5等控制目标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不仅源于多个数量性状基因(QTL)的分离.而且还受到内外环境的修饰。QTL等位基因变异与孟德尔基因变异具有类似的分子基础,即基因表达或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已克隆的植物QTL的变异特征及分子基础,讨论了植物QTL克隆技术策略,并对QTL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