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拟核结合蛋白是细菌遗传物质组织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 细菌基因组压缩为致密的拟核必需有拟核结合蛋白的支撑. 拟核结合蛋白、DNA超螺旋和大分子簇在拟核的结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拟核结合蛋白最重要.拟核结合蛋白还影响细菌DNA的复制、重组、转录和修复等多个重要生理过程.作为全局调控因子,拟核结合蛋白是调控细菌适应环境变化所需基因表达的关键. 本文总结拟核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和调控,特别是其在致病与非致病分枝杆菌中的差别,为寻找新药物靶标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2.
铁线莲‘Gipsy Queen’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线莲‘Gipsy Queen’当年生嫩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在MS+6-BA 2.0 mg/L+NAA 0.01 mg/L+5.5 g/L卡拉胶的培养基中适合愈伤组织诱导,MS+6-BA 2.0 mg/L+NAA 0.05 mg/L+6.0 g/L卡拉胶适宜不定芽分化,MS+6-BA 2.0 mg/L+NAA 0.05 mg/L+KT 1.0 mg/L+6.5 g/L卡拉胶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1/2MS+NAA 0.2 mg/L适合生根,红土和腐殖土1∶1的基质适宜移栽,成活率达70%。  相似文献   
53.
梭囊的存在限制了人们对肌梭功能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将梭内肌纤维从梭囊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应用混合酶液消化的方法,分离大鼠比目鱼肌的梭内肌纤维,使用不同的培养基溶液进行培养,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用膜片钳技术检测静息膜电位。结果显示,氨基酸-生理盐溶液中梭内肌纤维几乎全部坏死,DMEM培养基虽能较好地维持细胞状态,但是对CO2含量要求较高,而Leiboviz’s 15(L-15)培养基能够维持梭内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达1~2h;和常规处理过的盖玻片相比,用明胶-多聚赖氨酸-血清处理过的盖玻片上梭内肌纤维更易贴壁;分离出的梭内肌纤维静息膜电位为(45.3±5.1)mV,显示纤维的功能状态良好,能够满足电生理实验的要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梭内肌纤维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牙形刺图像智能识别效果, 研究选取奥陶纪8种牙形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体视显微镜采集牙形刺图像1188幅, 收集整理公开发表文献的牙形刺图像778幅, 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对训练集图像进行旋转、翻转、滤波增强处理, 解决了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基于ResNet-18、ResNet-34、ResNet-50、ResNet-101、ResNet-152五种残差神经网络模型, 采用迁移学习方法, 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获取模型参数, 五种模型测试Top-1准确率分别为85.37%、85.85%、83.90%、81.95%、80.00%, Top-2准确率分别为94.63%、94.63%、94.15%、93.17%、93.66%, 模型对牙形刺图像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ResNet-34识别准确率最高, 说明对于特征简单的牙形刺属种, 增加网络深度并不一定能提升准确率, 而确定合适深度的模型则不仅可以提高识别准确率, 还可以节约计算资源。通过ResNet-34模型的迁移学习训练和重新训练效果对比可以看出, 迁移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可以较快获取模型参数, 因而可作为小样本古生物化石图像识别的重要方法。研究还发现, 体视显微镜下牙形刺图像的识别准确率高于扫描电镜下图像识别准确率, 化石完整性和相似性、照相角度以及数据集的大小是影响图像识别准确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研究认为CSC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关系极为密切。研究还发现CSC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CSC可分为增生、耐药、侵袭和转移等行为不同的亚群细胞,其中具有转移生物学特性的CSC亚群细胞称为肿瘤转移干细胞(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MCSC)。目前认为,上皮-间质转变、趋化因子和靶器官微环境可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MCSC及其相关机制的靶向治疗有望能更有效地遏制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56.
目的:克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经序列测定正确后进行融合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PCR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Rvl009结构域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插入pUC-19克隆载体中,经测序正确后亚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Pro-EXHT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N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Rvl009结构域多肽,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获得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得到融合6个组氨酸残基的Rvl009结构域多肽,纯化获得的蛋白纯度大于87%。结论: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融合表达蛋白,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前期研究表明对羟基苯甲酸(p-HBA)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s-HBA)均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药物。本文研究p-HBA及s-HBA单次给药在正常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征,以及单次给药s-HBA后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小鼠灌胃给予20 mg/kg的p-HBA和20、50、100 mg/kg的s-HBA,以及食蟹猴灌胃给予4、10、20 mg/kg的s-HBA。LC-MS/MS测定p-HBA和s-HBA在小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浓度,以及s-HBA在食蟹猴血浆中的浓度。所有血浆和组织均使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p-HBA及s-HBA在20 mg/kg的剂量下,血浆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08、0.08 h,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20453.98、30683.33 ng/kg,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分别为7180.27、12008.42 ng·h/mL,半衰期t_(1/2)分别为0.57、0.59 h。s-HBA在小鼠和食蟹猴体内,C_(max)和AUC_(0-t)与剂量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别给药p-HBA及s-HBA后,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结肠组织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p-HBA。结果表明,p-HBA及s-HBA灌胃给药后在小鼠和食蟹猴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广泛,以肾和肝浓度最高,推测其对肾和肝有一定的靶向性,所有组织均无明显蓄积,提示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8.
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应对食物可利用性、天敌捕食风险和环境条件等变化的适应性特征。阐明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日活动节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对于理解不同物种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对策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采样方法的限制和人类干扰下的快速环境变化, 人们对许多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了解并不全面, 甚至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以往认为夜行性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被发现有一定程度的日间活动, 并增加晨昏活动, 这说明有必要深入调查豹猫等野生动物的昼夜节律为何存在这些变化。本研究在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豹猫及其潜在猎物进行调查, 基于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豹猫与其潜在猎物在冷、暖季节的日活动节律。2016年全年设置了55个红外相机位点, 累计14,972个相机工作日, 获得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独立有效照片1,343张。结果显示, 该保护区内豹猫、蒙古兔(Lepus tolai)和鼠类以夜间活动为主, 其中豹猫有明显的晨昏活动高峰, 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均在昼间活动。活动重叠度分析结果显示, 豹猫与夜行性的蒙古兔和鼠类在冷季和暖季均有较高重叠度(Δ ≥ 0.50), 但与其他猎物之间的重叠度均相对较低(Δ ≤ 0.40)。本研究显示豹猫及其猎物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 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 可能受到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 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来充分认识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9.
本文是对郑州金水庙李和新郑梨河晨辉两处东周墓地部分墓葬腹土中寄生虫的研究。在两处墓地墓葬腹土中, 成功提取到了5个墓葬中的34粒蛔虫卵, 包括18粒受精卵和16粒未受精卵。研究表明, 郑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蛔虫病感染和流行,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普通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此外, 通过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功地改进了实验方法和技术, 减少了实验过程对寄生虫卵的损坏,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对我国墓葬腹土寄生虫考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0.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内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但已多年未进行过野生动物本底资源调查。于2015年1月至7月,在保护区4个林场内设置了51个2km×2km网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兽类和地栖性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经过6,014个捕获日的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兽类5目13科17种,鸟类6目12科28种,其中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林鸮(Strix aluco)、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普通(Sitta europaea)、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gravivox)、画眉(Garrulax canorus)等10个种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种。首次在该保护区拍摄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豹(Panthera pard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以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Macaques mulatta)、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锦鸡和灰林鸮。兽类以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4.57;鸟类以红腹锦鸡的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2.03。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中型兽类群落,但顶级捕食者数量稀少,应加大对其栖息地及猎物的保护恢复力度。此外,相机拍摄到大量放牧活动照片,说明当地人为干扰严重,应加强管理。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内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