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北京西山典型城市森林内PM_(2.5)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成  郭二果  郄光发 《生态学报》2014,34(19):5650-5658
城市森林内PM2.5浓度的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城市森林对PM2.5的净化效果,也是居民休闲游憩关心的森林环境问题。选择北京西山3种典型的游憩型城市森林,通过对林内PM2.5浓度一年四季昼夜24h内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内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日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西山3种游憩林内PM2.5浓度多数时候远低于城区对照值,在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国家城市化地区的标准,甚至在春季、秋季还达到了国家一类地区的标准。(2)城市森林在不同季节对PM2.5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林内PM2.5浓度总体上呈现冬季夏季秋季春季的规律。(3)林内PM2.5浓度在一天24h内有很大变化波动,夜间浓度总体上高于白天,日变化曲线近似呈"双峰双谷"型,两个高峰出现在夜晚和早上,两个低谷出现在凌晨和中午前后。一年四季白天低谷出现时间有所不同,春季15:00左右、夏季13:00—17:00、秋季13:00—15:00、冬季9:00—11:00。(4)PM2.5在不同类型游憩林内的变化趋势和浓度值存在一定差异。郁闭度较大的侧柏林夜间PM2.5浓度总体上高于其它两种林型,其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延迟,高峰值大,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且这种规律在秋季表现得更明显。(5)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北京西山城市森林为居民在PM2.5污染比较突出的都市背景下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洁、健康的森林游憩环境,春季、夏季、秋季全天以及冬季9:00—11:00均是森林中PM2.5状况健康而适宜外出游憩的时段。  相似文献   
82.
根据猪肥胖基因(Obese gene,Ob)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并通过Southern杂交和杂交阳性片段的克隆进行测序,首次得到猪Ob基因内含子1和5′调控区16.4kb序列,将外显子1定位在起始密码子上游11.1kb处,同时在内含子1中发现了两个新的微卫星,命名为SW200和SW160。调控区潜在的调控元件分析显示,-1~-300bp区间包含了C/EBP和两个Sp1,可能更直接高效的调节其转录。为研究SW200和SW160与一些重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分析了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用SAS8.2软件分析显示,两个微卫星多态仅对二花脸猪的头胎总产仔数有显著的效应。  相似文献   
83.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的加剧.其叶绿素含量降低,且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比叶绿素b的含量要快。住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拔节期到抽穗期迅速上升,灌浆期后迅速下降,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水分胁迫下旗叶的T12值减少.旗叶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降低.胁迫程度越大其值降低幅度越大,轻度胁迫与对照相比其值降低幅度小。而重度胁迫其值急剧下降,这些值的降低,导致了光合作用的潜在活力降低,影响了光合电子的传递和CO2同化的正常进行,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84.
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首选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糖肽类抗生素之一替考拉宁的研究进展,包括替考拉宁的结构、抗菌谱、作用机制、产生菌、发酵条件、分离提取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5.
认为伞形科藏香芹属Meeboldia H. Wolff只包含2种,即滇芹Meeboldia yunnanensis (H. Wolff) Constance & F. T. Pu和蓍叶藏香芹M. achilleifolia (Wall. ex DC.) Mukherjee & Constance。  相似文献   
86.
粗壮女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犀科苦丁茶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大类重要的代茶饮料植物,其中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为代表.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粗壮女贞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用所筛选出的19条RAPD随机引物对79份不同地域来源的粗壮女贞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69条谱带,多态性带百分率为86.0%;各种质材料间的GS值变化范围为0.466 4~0.973 6,平均GS值为0.662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3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259 5,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396 0.这表明,粗壮女贞不同地域来源或不同类群种质材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丰富; RAPD技术可以应用于粗壮女贞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RAPD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各供试材料均按其地理起源聚类,可把供试的79份粗壮女贞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即A类群(贵州 四川类群)和B类群 (云南类群).  相似文献   
87.
油松、白皮松和青木千花粉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崇远  王开发 《植物学报》2001,18(5):627-630
通过对我国有巨大生产量和应用潜力的油松、白皮松和青杄花粉的18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磷脂、葡萄糖氧化酶等重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发现这三种花粉的以上成分含量都很高。其中青杄花粉的维生素A含量达70 641.6 IU/100 g,氨基酸总量达24.443 mg/100 mg。从营养的角度来看,青杄花粉是较优秀的花粉。  相似文献   
88.
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是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重要的媒介。蚊浓核病毒(Mosquito densovirus,MDV)是特异性感染蚊类的病毒,对蚊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为研究MDV对致倦库蚊的致病效应,我们使用不同浓度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edes aegypti densovirus,AaeDV)感染致倦库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蛹与成蚊,测定其感染率与死亡率,结果证实AaeDV对致倦库蚊1~2龄幼虫、3~4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蚊的感染率分别为93.33%±2.49%、66%±3.74%、2.67%±0.94%、23.33%±3.40%和24.00%±1.63%,感染率与其发育阶段有关而与性别无关。AaeDV对幼虫的杀伤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且与发育阶段有关,在1×1011拷贝/mL浓度下,新孵化龄幼虫和3~4龄幼虫的死亡率高达95.33%±0.74%和61.67%±2.07%。因此AaeDV对致倦库蚊具有生物防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9.
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对血清胆固醇的降低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这将有助于对乳酸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0.
药囊花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囊花(Cyphotheca montana Diels)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进一步的活性追踪表明活性成分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我们从这两种萃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波谱分析等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甙(1),杨梅素-3-O-α-L鼠李糖甙(2),山萘酚-3-(2″,6″-二-O-(E)-p-羟基苯丙烯酰-β-D-吡喃葡萄糖甙(3),3,3′-O-二甲基逆没食子酸-4-O-β-D-吡喃葡萄糖甙(4),槲皮素(5),2α,3β,19α,23-四羧基乌苏-12-烯-28-酸-28-0-β-D吡喃葡萄糖甙(6),乌苏酸(7),β-谷甾醇(8)和胡萝卜甙(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我国该特有单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