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研究了9种氨基酸对甲醛的捕获效果,筛选出了对甲醛捕获效果较好的4种氨基酸,即精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盐酸盐、组氨酸,并研究了这4种氨基酸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对甲醛的捕获规律。结果表明,半胱氨酸盐酸盐的甲醛捕获效果最好,捕获率可达100%,而且受温度影响最小;其次是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捕获效果均在50%左右,但受温度影响较大;精氨酸、赖氨酸在低温下对甲醛生成有促进作用,高温下有捕获作用;组氨酸在高温下对甲醛的捕获率显著提高,可达87.99%。  相似文献   
62.
结合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国审品种以及植物新品种权多项作物学科主要科技产出类型数据,基于逐条人工辨别学科领域归属的结果,运用多个指标进行计量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2008-2012年我国8个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及大学作物学科科技产出情况与机构实力,旨在为作物学科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不同领域多项指标的对比中都展现出强劲的实力;中国科学院SCI高水平论文和专利产出的实力不俗,特别在药用作物领域表现突出;另外,中国农业大学在玉米领域,南京农业大学在大豆和棉花领域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在油菜领域的表现也非常值得关注等。  相似文献   
63.
蛋白的糖基化对蛋白的活性、高级结构及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酵母表达的糖蛋白不同于哺乳动物表达的杂合型或复杂型糖蛋白,而是高甘露糖型或过度甘露糖化糖蛋白。在前期成功敲除毕赤酵母α-1,6-甘露糖转移酶(Och1p)基因、阻断毕赤酵母过度糖基化,获得毕赤酵母过度糖基化缺陷菌株GJK01 (ura3、och1) 的基础上,通过表达不同物种来源的α-1,2-甘露糖苷酶I (MDSI) 的活性区与酵母自身定位信号的融合蛋白,并通过DSA-FACE (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辅助糖电泳) 分析筛选报告蛋白HSA/GM-CSF (人血清白蛋白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 的糖基结构,发现当编码酿酒酵母α-1,2-甘露糖苷酶 (MnsI) 基因的内质网定位信号与带有完整C-端催化区的拟南芥MDSI基因融合表达时,毕赤酵母工程菌株能够合成Man5GlcNAc2哺乳动物甘露糖型糖蛋白。这为在酵母体内合成类似于哺乳动物杂合型或复杂型糖基化修饰的糖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以水杨酸(SA)诱导的湖北海棠双链cDNA为模板,克隆湖北海棠5A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邻位法构建进化树;以根、茎、叶等器官的单链cDNA为模板、以半定量及NCBI数据库相关EST分析研究其5A基因的表达特性,以探讨湖北海棠真核生物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序列、表达及进化的相关信息.结果表明:(1)湖北海棠5A基因编码框长度为477个核苷酸,编码159个氨基酸,其序列与部分已报道的双子叶植物一致性达91%,与单子叶植物、细菌、古细菌、藻类一致性分别为96%、55%、70%、63%.(2)蛋白的三级结构显示湖北海棠5A蛋白与拟南芥5A蛋白也十分相似;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湖北海棠5A基因沿着细菌、古细菌、藻类的进化路径,最后与月季聚在同一分枝中.(3)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湖北海棠5A基因不仅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中表达,而且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和各种胁迫条件下表达,具有组成性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表达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TNFRⅡ)与IgG Fc的融合蛋白。方法:首先获得sTNFRⅡ-IgGFc融合基因片段,然后构建至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载体pKLAC1中,获得sTNFRⅡ-IgGFc的表达载体,并将其电转化乳酸克鲁维酵母(Δura3),通过ELISA方法筛选高表达sTNFRⅡ-IgGFc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菌株,采用还原和非还原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是否形成二聚体结构,Western印迹验证sTNFRⅡ-IgGFc融合蛋白在乳酸克鲁维酵母(Δura3)中的表达。结果:构建了sTNFRⅡ-IgGFc表达载体pKLAC1-sTNFRⅡ-IgGFc,获得了表达sTNFRⅡ-IgGFc的乳酸克鲁维酵母菌株,SDS-PAGE和Western印迹表明该融合蛋白能自发形成类似于抗体的二聚体结构。结论:实现了sTNFRⅡ-IgGFc融合蛋白在乳酸克鲁维酵母(Δura3)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果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雌蕊分化进程及其败育机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不同时期果梅品种‘龙眼’(‘Longyan’)和‘大嵌蒂’(‘Daqiandi’)花芽纵切面的解剖结构,并对2个品种不同时期花器官发育状况、花芽百分率、花芽纵径和横径以及花芽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雌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末期及盛花期,品种‘龙眼’的不完全花比例均显著小于品种‘大嵌蒂’,其中,盛花期‘龙眼’不完全花比例仅为5.0%,而‘大嵌蒂’不完全花比例高达76.3%.品种‘龙眼’雌蕊分化过程经历未分化期、分化初期、分化期及分化末期4个阶段,且最终有95.0%的花芽在分化末期能顺利形成完全花;品种‘大嵌蒂’雌蕊分化过程则包含未分化期、分化初期、分化期、解体期、解体后修复期和分化末期6个阶段,且仅有23.7%的花芽能形成完全花.雌蕊分化的不同阶段2个品种花芽纵径和横径的变化与其分化进程基本一致.品种‘龙眼’完全花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品种‘大嵌蒂’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淀粉含量则低于后两者;品种‘大嵌蒂’不完全花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淀粉含量则最高,与2个品种的完全花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大嵌蒂’的花芽在12月中上旬停止伸长生长、雌蕊分化停滞直至逐渐解体,这一时期即为品种‘大嵌蒂’雌蕊败育的关键时期;导致果梅雌蕊选择性败育的原因可能与花芽中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7.
为确定丹毒丝菌表面保护性抗原A的N-末端(SpaA-N)优势抗原表位,研发新型表位DNA嵌合疫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丹毒丝菌SpaA-N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以重叠PCR将优势表位插入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主要衣壳蛋白( HPV-16 LI) HI环结构的编码序列中,构建获得重组嵌合质粒pcDNA3-HPV-LI -△spaA.该重组质粒经体内、外瞬时特染后,RT-PCR均扩增获得了1 5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免疫印迹试验显示,体外转染嵌合质粒的细胞总蛋白能够与GST-SpaA-N重组蛋白免疫血清在56 kD处产生特异性结合.ELISA分析显示嵌合质粒可在小鼠体内产生差异显著的特异性抗体(P<0.01),抗体滴度为1:1 000.此外,pcDNA3-HPV-L1-△spaA制备的抗血清至少可在1∶10稀释度条件下,介导外源补体对半数以上的菌体进行杀伤.该研究表明,获得的SpaA-N表位DNA嵌合疫苗具有免疫活性,为研发安全有效的丹毒丝菌新型DNA疫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BT)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关系。方法:40例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天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D-乳酸,全血细菌DNA检测.全血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术后10天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3例阳性。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85.7%(12/14),无SIRS组为3.8%(1/26()P<0.01)。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93.2%(12/13),阴性组为7.4%(2/27)(P<0.01).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有SIRS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SIRS和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69.
研究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与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两相体系中,固定化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Li-3细胞转化甘草酸(GL)生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反应,并与缓冲液单相体系作为对照.确定了在[BMIM]PF6/缓冲液两相体系中,最适离子液体加入比例、缓冲液pH、反应温度、底物浓度分别为10%、5.8、35℃和6.0mmol/L,在此条件下反应58h,甘草酸转化率为87.03%,比缓冲液单相体系提高了15.02%.离子液体循环使用8次后,回收利用率维持在85.28%.主产物GAMG和副产物甘草次酸(GA)在两相体系中得到有效分离,为后续产物分离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70.
PTEN 和MDM2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PTEN和MDM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PTEN和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肺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48.21%(27/56),20例正常肺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95%(19/20),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56例肺癌组织中MDM2表达率为53.57%(30/56),20例正常肺组织MDM2表达率为10%(2/20),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MDM2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NSCLC中,PTEN和MDM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TEN和MDM2的异常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