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斑蝥素与去甲斑蝥素对昆虫细胞Sf9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斑蝥素的类似物去甲斑蝥素对昆虫的毒杀机理,本研究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采用CCK-8法和AO/EB荧光染色法比较了斑蝥素(CTD)和去甲斑蝥素(NCTD)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抑制方式。结果显示,3.125μg/mL的CTD处理细胞抑制率6h为20.00±1.10%,24h为66.33±0.81%;50μg/mL的CTD处理细胞抑制率6h为42.69±6.34%,24h为74.60±1.51%。3.125μg/mL的NCTD处理细胞抑制率6h为10.03±1.72%,24h为21.75±6.22%;50μg/mL的NCTD处理细胞抑制率6h为40.79±1.32%,24h为66.08±3.32%。结果表明,CTD与NCTD均能有效抑制Sf9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且抑制率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较高剂量NCTD可以替代CTD达到相同效果。  相似文献   
112.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土壤元素的自然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土壤中23种元素的自然含量进行了论证。用对比和区域分异系数的方法,讨论了本区土壤元素在世界、我国和区域内的异同和分异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揭示了土壤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和表现在土壤类型上的聚类特征,进一步说明了元素在本区土壤中的相关性和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报道了组蛋白、DNA、聚核苷酸A和聚核苷酸U的~1H、~(31)P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新结果。 当组蛋白与DNA、聚核苷酸A或U相互作用后,核酸的质子峰变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14.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地理种群在中国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民照  康乐 《中国科学C辑》2005,35(3):220-230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方法被用于研究中国飞蝗11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相互关系以及空间隔离在种群分化中的作用. AMOVA对所有种群变异分析说明包含在种群内的变异(79.55%)显著高于种群间的(20.45%), 种群间分化程度显著; 所有种群划分成四个大的地区组, 组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99%, 显著高于包含在组间的(17.01%), 地区间的种群分化显 著. 对四个组进行两两比较, 保留在组内的变异都极显著高于组间的变异, 说明这些组间的种群分化显著. 其中, 组间种群差异最大的是海南和西藏种群, 变异约是组内种群间的7倍; 差异最小的是海南与新疆和内蒙古地区, 组间仅是组内种群间的0.5倍. 用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进行Mantel测验发现它们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说明地理隔离在飞蝗地理种群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飞蝗地理种群的分化与地理隔离关系密切. 飞蝗种群聚类分成由黄淮平原、新疆和内蒙古、西藏和海南种群组成的四大分支. 主成分分析发现11个种群明显聚集成4簇: 黄淮 平原种群、新疆和内蒙古种群、海南种群和西藏种群. 所有个体聚类则分成5个分支: 黄淮平原种群、海南种群、新疆和内蒙古种群、新疆哈密种群和西藏种群. 飞蝗在中国东部呈明显的连续和梯度变异特点, 进一步划分亚种既不实际也无必要. 对中国主要飞蝗地理种群的亚种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5.
60Coγ射线辐照对花魔芋同工酶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开展了^60Coγ射线辐照对花魔芋酶类与球茎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辐照诱发了花魔芋同工酶谱的变异,经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不同剂量处理,酯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呈现多态性,有稳定带和可变带,带型和带数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魔芋辐射敏感性,是诱变效应和农艺性状突变的分子基础;经采后球茎品质检测,辐照引起了魔芋品质变化,数据分析表明干物质含量、葡甘聚糖含量、葡甘聚糖粘度与辐照剂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总生物碱含量与剂量呈线性负相关。以葡甘聚糖的量和质为评价依据,中等辐射剂量范围内的辐照处理可提高魔芋品质。  相似文献   
116.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2002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是该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生态类型,分布面积分别占全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菜-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 竹叶眼子菜 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随着对东太湖的不断改造和资源的不断利用,20世纪60年代东太湖人工种植沼泽植被菰群丛,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水陆交错带被围垦而芦苇群丛消失,微齿眼子菜替代竹叶眼子菜而占据东太湖40%的水面。近10a来,东太湖网围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90%的湖区。东太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原生演替到现在的次生演替,群落演变激烈,同时东太湖沼泽化进程加剧。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PBPs)在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其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本研究利用RT-PCR结合RACE方法克隆了桃蛀螟一个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了该蛋白在桃蛀螟不同发育阶段及雌雄蛾间的表达差异;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对Cpun-PBP1蛋白与16种配基化合物的结合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克隆了一个桃蛀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Cpun-PBP 1(GenBank登录号:KP027486)。Cpun-PBP 1开放阅读框全长510 bp,编码 16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9.12 kDa,等电点为5.09,N-末端包括由起始位置开始的3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蛋白特征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即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pun-PBP 1在桃蛀螟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且几乎全部在触角中表达,卵期微量表达,幼虫期和蛹期均不表达。通过构建Cpun-PBP 1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并获得Cpun-PBP 1重组蛋白。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对2种性信息素组分和14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力发现,Cpun-PBP1不但能有效地与桃蛀螟性信息素组分(顺-10-十六碳烯醛和十六醛)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7.32和9.39 μmol/L;还能与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有效结合;其中,与莰烯的结合能力最强,结合常数为3.76 μmol/L。【结论】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推测Cpun-PBP1在桃蛀螟感受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8.
研究适用于昆仑雪菊的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ISSR分子标记技术评价昆仑雪菊生态多样性体系。采用改良CTAB法、CTAB区室法、改良CTAB区室法、试剂盒法提取昆仑雪菊的新鲜叶片、干花以及种子的DNA;以827为引物,研究浓度、循环数、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体系的影响,以不同实验材料检测其适宜性。结果表明,昆仑雪菊新鲜叶片、干花以及种子的DNA的最佳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区室法,ISSR-PCR反应体系的最适引物浓度为1.0μmol·L-1,退火温度为54.6℃,循环数为30。ISSR-PCR反应体系适用于评价昆仑雪菊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9.
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样地种-面积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种-面积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生物多样性尺度转换的重要依据。利用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30 hm~2的样地数据,采用随机取样与巢式取样方法,分别在10、20、30 hm~2尺度上建立对数模型(Logarithmic function)、幂函数模型(Power function)和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 function)拟合局域种-面积关系,并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进行拟合结果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取样方法对种-面积关系的构建有显著影响,随机取样优于巢式取样。种-面积关系的构建与尺度(取样上限)密切相关:在小尺度上(10 hm~2),对数模型与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幂函数模型;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上(20、30 hm~2),相对于对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能更好地拟合阔叶红松林的种-面积关系。据AIC值可知,随机取样下的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是拟合30 hm~2阔叶红松林样地种-面积关系的最适模型。因此研究时需要根据区域森林群落的实际情况选择种-面积模型。  相似文献   
120.
探讨了显示实验动物脊髓组织中的神经尼氏体和神经髓鞘等组织成分的双重组合染色法,通过分别选用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和橙黄G、磷钨酸(Orange G,Phosphotungstic acid)组合染色(简称MG-OP法)。已能够显示狗脊髓神经尼氏体呈绿色,细胞核呈黄色。神经纤维髓鞘轴突呈黄色,神经膜和结缔组织纤维呈绿色,背景呈淡黄色。MG-OP法克服了原法成分单一,色彩效果差,所建立的双重组合染色法,对比清晰,色彩鲜艳,方法简便的较好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