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以采自广西金秀县的绞股蓝种子为研究材料,对其休眠原因、休眠类型及其破眠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绞股蓝种子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绞股蓝新采收成熟种子的生活力达91%,在10℃~35℃恒温和15℃/25℃变温中的发芽率均低于10%,新种子的生活力极显著大于发芽率,具有显著的休眠现象。(2)绞股蓝种皮不限制吸水,胚分化发育完全,离体胚发芽率为(78.0±4.8)%,且能够长成正常幼苗,说明绞股蓝种子的胚在离体条件下无休眠现象。(3)绞股蓝完整种子及其粉碎种子的水提液对白菜种子的萌发率、苗高及根长均有抑制作用,随水提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均显著增强,且粉碎种子的抑制作用较强;当粉碎种子的水提液浓度为5%时白菜种子萌发率、苗高、根长分别为18.0%、0.1cm、0.1cm,分别显著低于对照77.1%、97.3%、95.8%,说明绞股蓝种子的种皮和胚乳中存在水溶性萌发抑制物质,是绞股蓝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4)GA3和6-BA不能促进绞股蓝种子萌发,低温层积对绞股蓝种子休眠的解除具有促进作用;绞股蓝种子的休眠属于生理休眠类型,休眠水平属于中间型。(5)低温干藏能够打破绞股蓝种子休眠,是绞股蓝种子破除休眠及种子保存较为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62.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北地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叶片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播种-拔节阶段,2010-2011年平地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处理0~40 e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出苗期、苗期和拔节期比传统垄作(LL)处理平均提高5.6%和5.2%、4.6%和7.3%及3.9%和4.8%,苗期5 cm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比LL处理高1.4和1.3℃.由于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拔节期PL和PP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指标显著高于LL处理,而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等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灌浆期叶片Pn和Tr则以LL和PL处理显著高于PP处理,这主要是由于PP处理在强降雨时期经历了涝渍灾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可见PL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强了玉米光合性能,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3.
邓上勤  罗美清 《蛇志》2013,25(1):66-67
西米替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消化道出血,也常用于应激性溃疡出血。其不良反应多见于腹泻、腹胀、乏力、头晕、头痛和皮疹等。我院2013年1月3日收治1例进食河虾后引起过敏的患者,在应用西米替丁治疗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抢救,无不良后果,现报告  相似文献   
64.
李湘  蒙江明  邓上勤  韦晓宏 《蛇志》2013,25(2):121-123
目的 探讨危重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流程和管理,以提高危重艾滋病患者的识别及抢救成功率,实现安全救治.方法 收集急诊抢救的235例危重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2年实施了系统的急救管理,其有效性与未实施系统管理进行对比.结果 艾滋病病情复杂多样,常因为呼吸衰竭、休克、意识改变、出血等被送入急诊科;收入急诊科的艾滋病患者大多为晚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多低于50个/μl,常出现多个部位的症状.实施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职业暴露减少,污染物品处理和细菌学监测全部合格,减少了医院感染和职业感染发生的风险.结论 晚期艾滋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应加强识别;建立健全危重艾滋病急救规范,是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安全有效救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中晚期妊娠毒蛇咬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例毒蛇咬伤中晚期妊娠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均足月顺产,婴儿1岁内无不良影响,发育良好.结论 中晚期妊娠毒蛇咬伤的患者只要及时就医诊疗,精心护理,可治愈出院,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6.
美引烤烟品种NC102品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美引烤烟品种NC102、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化学成分、致香成分和感官评吸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了NC102的品质特征.NC102品种烤烟在石油醚提取物总量及新植二烯含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清甜香气风格突出,与K326比,在香气的细腻度、圆润性、飘逸感方面优于K326品种,在叶组配方中可以用作次主料使用.  相似文献   
67.
2000-2016年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地形分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婷  白红英  邓晨晖  孟清  郭少壮  齐贵增 《生态学报》2019,39(12):4499-4509
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及地形差异修正法,探讨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南北坡、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坡度坡向下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近17年来,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良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南北坡、不同海拔、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下植被覆盖度有所差异,植被变化趋势也不同。(1)就南北坡而言,近17年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大于北坡,南坡植被覆盖以上升趋势为主,而北坡以稳定为主。(2)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存在分异性:低海拔区域呈减少趋势,中海拔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 m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北坡的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而南坡的2500到3100 m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3)从坡度来看,随着坡度的增加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由减少转为增加再转为稳定,南北坡植被变化分异性不明显。(4)不同坡向上,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明显,由阴坡转为阳坡时,北坡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南坡则不明显,植被覆盖度减小区在南北坡的分布呈相反趋势,分别分布在南坡的阳坡以及北坡的阴坡。  相似文献   
68.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旨在检测物体表面附近折射率的变化,其特点是无标记、实时、灵敏和快速,该技术多用于研究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动力学、效率常数和大分子构象变化等。电化学(electrochemical,EC)技术是一项用于定性定量研究电子转移、物质氧化还原、界面吸附等过程的成熟技术,具有简单、低成本和设备小型化的优点。现有的DNA杂交技术,例如光学、电化学或压电转导技术,主要关注于提高DNA杂交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传统的SPR在DNA分析方面,由于无法测量折射率的极小变化而在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随着纳米材料的研发和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SPR与EC联用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SPR和EC联用在DNA检测方面的综述鲜有报道。对SPR和EC检测DNA的技术原理、联用方法、应用进展等方面作出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电化学联用的DNA传感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 DC)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棉铃虫雄性特异性致死(male specific lethal, msl) 基因Hamsl1,利用RNA干扰技术明确其是否参与调控棉铃虫剂量补偿。【方法】利用RT-PCR同源克隆棉铃虫Hamsl1基因全长cDNA; 利用qPCR技术研究Hamsl1基因在棉铃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显微注射Hamsl1 siRNA到棉铃虫3龄幼虫中对Hamsl1基因进行RNA干扰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15个Z染色体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Hamsl1是否调控Z染色体基因剂量。【结果】成功克隆了棉铃虫Hamsl1基因的cDNA序列,鉴定出Hamsl1基因mRNA存在2种剪接体,分别命名为Hamsl1a(GenBank登录号: MK564008)和Hamsl1b(GenBank登录号: MK564009)。功能域分析发现HaMSL1含有典型的PEHE和coiled-coil功能域,具有MSL1蛋白的特征。qPCR分析表明,Hamsl1基因位于棉铃虫Z染色体上;棉铃虫Hamsl1a与Hamsl1b基因表达均具有发育时期特异性,在成虫期表达量最高,且雌雄化蛹后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具有性别特异性。通过同源比对和qPCR分析,在DNA水平鉴定了15个Z染色体候选基因。显微注射Hamsl1 siRNA于3龄幼虫体内72 h,干扰效率为36.01%~64.27%,并未发生雄性致死现象;与对照组相比,Hamsl1 RNAi处理组中棉铃虫15个Z染色体基因在雄性个体中整体呈现表达量上调趋势,而在雌性个体中平均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初步探明Hamsl1基因位于棉铃虫Z染色体上,且该基因可能通过抑制雄性棉铃虫Z染色体基因表达,调控棉铃虫Z染色体剂量补偿。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剂量补偿分子机制和绿色防控棉铃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Particular HLA class II allelic sequences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ype I diabete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the specific TCR/peptide/class II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the disease process is required. To this end, we have introduced the diabetes-associated human class II HLA-DQ8 allele (DQA1*0301/DQB1*0302) as a transgene into mice and analyzed T cell responses restricted by this molecule to an important Ag in human diabetes, human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Hybridoma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rticular peptides from this Ag presented by HLA-DQ8 to T cells and to map the core minimal epitopes required for T cell st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se core epitopes reveals a motif and relevant features for peptides that are immunogenic to T cells when presented by HLA-DQ8. The major immunogenic epitopes of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do not contain a negatively charged residue that binds in the P9 pocket of the HLA-DQ8 molecule. PBMC from HLA-DQ8+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individuals respond to these peptides, confirming that the mouse model is a useful tool to define epitopes of autoantigens that are processed by human APC and recognized by human T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