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11.
采用笼日法捕鼠,收集鼠体外寄生蜱螨,研究我国东北边境地区鼠体外寄生蜱、革螨和恙螨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在东北边境6市县9种鼠体采获寄生蜱螨16 565只,计16属39种,其中蜱类3属4种,革螨8属20种,恙螨5属15种.优势种群:全沟硬蜱(75.6%);耶氏历螨(25.5%),厩真历螨(21.1%);波氏新恙螨(35.0%),高丽新恙螨(22.7%).不同鼠体寄生蜱、革螨、恙螨的主要种类组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2.
本文选择转Bt基因棉和其非靶生物棉蚜(Aphis gossypii)作为研究对象,对转Bt基因棉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个案评价.利用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棉花(GK12和GK19)及其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叶片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棉蚜在棉叶上的搜寻行为.EPG结果显示棉蚜在3种棉株上的取食搜寻行为存在差异;生物测定实验中,棉蚜对3种棉花叶片表面淋洗物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对棉花叶片表面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3种棉株的叶表面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但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发现3种棉花叶片叶毛的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叶片的物理特征和棉蚜的搜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由模型可知腺毛和分支为5的覆盖毛对棉蚜的搜寻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其他分支的覆盖毛对棉蚜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所研究的这两种转Bt基因棉表面的物理特征异于其亲本,且这种差异会影响转Bt基因棉的非靶昆虫棉蚜在其上的取食刺探行为,棉蚜在两种Bt棉上较容易进行刺探和取食.  相似文献   
113.
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尤其是应用了Simpson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前后相隔10年为时间跨度,对小城镇发展典型地区浙江省绍兴县某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使用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以绿色植物为计数的Simpson指数增加近2倍,而以土壤微生物为参照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的Simpson指数均高于农业用地,反映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出现了局部气候的恶化(表现为镇区内年平均气温上升,而年平均相对湿度下降)等不良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14.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的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方法,本实验将PCV2的ORF2基因片段整合到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X-33染色体上,构建了X-33(pPICZa-ORF2)重组工程菌.经甲醇诱导后,成功的表达出ORF2基因片段.经过Bradford 蛋白质总含量测定和凝胶薄层扫描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占重组工程菌培养上清总蛋白的58%,表达量可达47mg/ L.间接ELISA结果初步表明重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有效地区分PCV2型病毒标准阳性与阴性血清.  相似文献   
115.
猪干扰素-γ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去除信号肽的猪干扰素-γ(PoIFN-γ)基因置于酿酒酵母α因子分泌信号的DNA序列后, 构建成pPIC9K-α-PoIFN-γ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 电转化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经G418筛选后获得2株多拷贝插入的重组子。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子能够分泌表达出17kD和23kD左右的PoIFN-γ特异蛋白,其表达量为108mg/L,占培养液总蛋白的60%。实验首次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实现了PoIFN-γ基因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116.
对串果藤属(Sinofranchetia)叶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叶原基在发生时为不分裂的,其后叶原基两侧产生两个突起,形成两个侧生小叶原基,而中央部分形成中央小叶的原基。同时对串果藤属植物叶原基发生的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7.
在水稻温敏失绿突变性状表达过程中,对其Rubsico 含量、Rubsico 活化酶活性,全叶蛋白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结构和含量与野生型一样,保持相对稳定;而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则随一个分子量为56.2kD(PI=4.5)的特异蛋白质的存在与消失发生明显改变。当突变性状表达时,分子量为56.2kD(PT=4.5)的特异蛋白消失,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下降;当叶片失绿区域复绿时,56.2kD(PI=4.5)特异蛋白出现,则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上升。这一密切地相关关系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活化酶活性变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除与自身结构和含量有关外,还与叶片中这一特异蛋白的存在密切相关,它可能是Rubisco 活化酶活性的调节蛋白。这种调节具体表现在氨基酸代谢上,是对上游氨基酸的阻遏调控,从而使叶绿体的结构物质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类囊体膜的退化。  相似文献   
118.
改进筛选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方法。采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导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 ,利用 5 氟乳清酸 (5 FOA)反筛选法筛选ura5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用新方法筛选到 2株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建立了一种筛选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19.
In order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gene chips technology in the detection of HBV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lamivudine, we detected the mutation of HBV in peripheral blood of 30 patients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for at least half a year by gene chips.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direct sequencing. Both results are highly coincident. The rate reaches 100% while detecting single strain of virus infection, and 85% in multi-strains virus infection. Gene chip technology is quite valuable and practical in future clinic.  相似文献   
120.
分离克隆了腾冲嗜热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海藻糖磷酸化酶(TreP)的编码基因(treP), 该酶可催化以葡萄糖和α-1-磷酸葡萄糖为底物的海藻糖合成反应及其逆向的分解反应. 反向mRNA点杂交实验表明, 腾冲嗜热杆菌中treP基因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增加, 而在海藻糖诱导条件下表达量降低. 将该基因导入不含TreP的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 SDS-PAGE表明, 异源表达的TreP分子量约为90 kD, 与预期值相同. 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分解产物葡萄糖的产率表明: TreP催化海藻糖分解反应的最适温度是70℃, 最适pH值为7.0; 通过HPLC检测合成产物海藻糖的产率表明: TreP催化合成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值为6.0. 在最适反应条件下, 50 μg的TreP粗酶可催化25 mmol/L α-1-磷酸葡萄糖与葡萄糖在30 min合成11.6 mmol/L海藻糖; 而同量的酶在同样时间内仅能将250 mmol/L海藻糖分解生成1.5 mmol/L葡萄糖. 以上体内胁迫和诱导表达分析及体外酶学性质分析均证明该酶的主要功能是催化海藻糖的合成反应. 热稳定性实验表明, 该酶性质比较稳定, 在50℃下温育7 h还能保持77%以上的活性, 是一个有潜在工业用途的新的热稳定海藻糖合成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