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的简便方法,为低强度激光照射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提供实验细胞.方法:以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瑞氏染色计算纯度.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本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43.
Vip3A类杀虫蛋白是一类新型杀虫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与研究较为深入的Cry蛋白没有同源性,且昆虫受体结合位点与Cry蛋白也没有竞争关系。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针对对甜菜夜蛾具有高活性的Vip3Aa39与无活性的Vip3Ad开展研究,成功构建了三个vip3AaAdAa型嵌合基因,将其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嵌合蛋白Vip3AaAdAa1、Vip3AaAdAa2、Vip3AaAdAa3,并将这三种嵌合蛋白对甜菜夜蛾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研究表明,三种嵌合蛋白对甜菜夜蛾具有杀虫活性,Vip3AaAdAa3蛋白的LC_(50)值比Vip3Aa39增加了1.4倍,Vip3AaAdAa1蛋白的LC_(50)值比Vip3Aa39增加了2.7倍,嵌合蛋白Vip3AaAdAa1和Vip3AaAdAa3的杀虫活性均低于Vip3Aa39;Vip3AaAdAa2的杀虫活性与Vip3Aa39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4.
通过野外及走访调查,对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科属分布、生活型组成、毒性、有毒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289种,隶属于79科214属,其中优势科集中在豆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夹竹桃科、芸香科,优势属为大戟属和茄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36.68%;有毒部位以全株或全草有毒为主,占37.37%;毒性以小毒植物占大多数,剧毒植物有5种,大毒植物有11种。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商陆、钩吻、相思子、曼陀罗、洋金花、油桐、蓖麻等有毒植物种类在民间曾多次发生误食中毒甚至死亡事例,需要特别注意识别。今后应加强对常见有毒植物的辨识与防范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对有毒植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方法采集太原地区2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样本,提取DNA、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获得优质序列1 383 680条,平均序列为69 184条±551条,归类于455个OTUs;所有样本共含有10个菌门,101个菌属,141种菌;其中核心菌门3个,依次为拟杆菌门(63.13%)、厚壁菌门(31.14%)和变形菌门(5.10%),占所有样本微生物总量的99.37%;丰度最高的前10个菌属依次为拟杆菌属(43.34%)、普氏菌属(15.51%)、栖粪杆菌属(4.92%)、罗氏菌属(4.73%)、毛螺菌属(3.27%)、萨特菌属(2.50%)、粪球菌属(2.38%)、布劳特菌属(2.31%)、瘤胃球菌属(2.18%)和副杆状菌属(1.61%),占样本微生物总量的82.75%,未分类的菌属占6.84%。结论健康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医学生循证医学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第四军医大学2008、2009和2010级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696人,统一组织填写"教学效果评估调查问卷"。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分,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学生的各指标得分是否存在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各指标得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问题设置、自学过程、学习效果、教学方式四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6、3.2、3.7和3.8。2010级学生各指标的得分高于2008和2009级学生,其中自学过程(Q2)、学习效果(Q3)得分存在显著差异(Q2:F=3.28;Q3:F=4.25;P值均0.05)。八年制学生各指标的得分高于五年制学生,其中Q2、Q3得分存在显著差异(Q2:t=2.33;Q3:t=2.08;P值均0.05)。结论:PBL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PBL教学的认可度和学习效果均有提高;PBL教学在八年制学生中的教学效果优于五年制学生。  相似文献   
47.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网袋分解法,连续2a对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内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混交林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C、N元素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凋落物样品分地上、地下两组处理方式。4种林分凋落物地上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年失重率)依次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地下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顺序分别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各林分地上组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地下部分,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它林分。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衰减模型。根据拟合方程得出的凋落物分解95%时间为4~01a,介于暖温带常见树种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8~17a,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2~8a。养分元素释放率的变化因不同林分和分解时期而异。C在各林分中始终表现为净释放,地上组凋落物的释放率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地下组。N则于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前期表现出富集现象,而后开始净释放,其中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富集现象最为显著,释放速率在两个试验年度均为各林分中最低,凋落物中初始的高C/N比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杉木林凋落物具有最低的初始C/N比,没有出现N富集现象,且在两个试验年度末期均维持了较高的N释放率.  相似文献   
48.
该文分别以。A-乙酸萘酯和β-乙酸萘酯为底物比较了22种常用有机磷药剂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羧酸酯酶对底物空间构型比较敏感,敌敌畏、对氧磷、地亚农、喹硫磷、马拉氧磷、异稻瘟净、增效磷、杀螟松抑制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能力较强。有机磷药剂抑制棉铃虫羧酸酯酶能力与其化学结构显著相关,氧化型的有机磷抑制能力明显强于硫代型的有机磷;乙氧基取代的有机磷抑制能力明显强于甲氧基取代的有机磷。  相似文献   
49.
人基因组YAC克隆DNA的Alu-PCR反应条件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基因组YAC克隆的Alu-PCR指纹分析中要求DNA且扩增带具有YAC特征性;在用AlU-PCR方法对YAC克隆中的人类基因组DNA片段进行特异的同位素标记时则要求被扩增标记的DNA序列在插入片段中具有一定的弥散性。我们建立了两种不同的Alu-PCR反应体系以满足这一不同要求,并已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根据不同条件下的Alu-PCR结果,分析了多引发位点PCR中的一些现象,并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0.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生态学报》2005,25(6):1383-1390
能值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依据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的,它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以能值理论为基础,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生态资本的能值流量、资本存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系统的生态安全也进行了延伸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里每年的能值流量达6.36×1020sej,相当于货币流2.61亿美元;其中输入能流2.01×1020sej,占系统总能流的31.58%;系统滞留能流1.85×1020sej,占29.01%;输出能流2.51×1020sej,占39.41%。这说明生态系统对能量具有放大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虽然在量上没有变化,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低质的能量变成了高质的能量,而且生态系统越复杂,这种转换效率越高。生态资本存量达9.97亿美元,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占资本总量的90.69%,其次是淡水。这说明水、土是生态系统之本,植被之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保持水土的功能。在延伸研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19亿美元,其中涵养水源4780万美元,占总价值量的40.25%,保持土壤5580万美元,占46.99%。研究还表明目前研究区生态系统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面临的挑战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