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61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81.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82.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其他分离手段从甘西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ⅡA(1)、丹参酮Ⅰ(2)、丹参内酯(3)、隐丹参酮(4)、丹参酸甲酯(5)、间羟基苯甲醛(6)、迷迭香酚(7)、异迷迭香酚(8)、紫丹参甲素(9)、紫丹参乙素(10)、二氢丹参酮Ⅰ(11)、丹参新醌甲(12)。其中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法(HPLC-ESI-MSn)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了绿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茶样经甲醇提取,HPD-50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糖苷,GC-MS跟踪监测酶解后挥发性苷元,然后通过电喷雾多级质谱,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和多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了13种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其中2种糖苷首次发现存在于绿茶中。  相似文献   
84.
建立并分析了一个带有脉冲出生、垂直传染和时滞的SEIS传染病模型.利用频闪映射得到了无病周期解的存在性,并得到了两个临界值R~*和R_*,当R~*<1时,无病周期解全局吸引,疾病消失;当R_*>1时,疾病持续.  相似文献   
85.
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生产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能够部分替代石油化工炼制和植物提取。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的能力。一方面综述了合成生物学在构建细胞工厂时的关键技术,包括最优合成途径的设计、合成途径的创建与优化、细胞性能的优化;另一方面,介绍了应用这些技术构建细胞工厂生产燃料化学品、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6.
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荧光纳米材料,具有激发光谱宽而连续、发射光谱窄而对称、光稳定性好、荧光寿命长、量子产率高和生物毒性小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其在细胞标记(固定细胞和离体活细胞)和活体示踪成像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它突破了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在荧光性能及生物毒性等方面的不可克服的缺陷.它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命体系高灵敏、原位、实时、动态示踪成像研究的发展.该文综述了量子点的荧光性质及其在细胞标记(固定细胞和离体活细胞)和活体实时动态示踪成像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
林业站分布在广大农村,与广大农民的接触最直接,最密切,也最了解广大群众的意愿,各项国家的林业政策方针和法律规范的实施的宣传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1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瘤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60例MM患者中CD38、CD138均为阳性,CD7、CD34、CD3、CD10均为阴性,其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CD56(61.5%)、CD117(18.8%)、CD19(6.5%)、CD20(12.5%)、c Kappa(71.0%)、c Lambda(76.3%)、CD81(58.1%)、CD45(46.9%)、CD27(14.3%)、CD28(17.4%)、CD33(21.4%)。CD20在小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60岁以上患者[(78.91±16.84)%vs(38.31±11.29)%(P0.05),CD28在大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70.81±19.44)%vs(43.97±11.25)%](P0.05)。CD28、CD45在女性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71.75±25.20)%vs(47.25±12.04)%](P0.05)、[(74.04±19.07)%vs(48.42±25.10)%](P0.05)。CD20的表达在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84.82±11.25)%vs(42.01±7.15)%](P0.05),而CD117的表达与此相反[(49.13±14.06)%vs(77.07±25.92)%](P0.05)。在女性患者中,CD81的表达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明显升高[(43.87±24.43)%vs(74.59±22.94)%](P0.05)。在小于50岁的患者中,女性CD117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83.4±0.42)%vs(45.75±2.19)%](P0.05),而CD81的表达与此相反[(39.20±24.14)%vs(81.52±22.05)%](P0.05);在51~6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CD33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94.53±3.06)%vs(45.37±15.28)%](P0.05);在60~70岁的患者中,各分子的表达在男女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大于70岁的患者中,男性CD117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70.40±31.40)%vs(53.50±29.98)%](P0.05),而c Kappa的表达与此相反[(32.58±13.90)%vs(76.98±22.42)%](P0.05)。结论:骨髓瘤细胞表达以CD38、CD138抗原为主,仅部分患者可伴有抗原CD56、CD117、CD19、CD20、cKappa、cLambda、CD81、CD45、CD27、CD28、CD3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9.
目的:构建小鼠白介素27(Interleukin 27,IL-27)单链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验其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小鼠脾细胞总RNA,通过RT-PCR扩增出小鼠EBI3和p28 c DNA。采用重叠延伸PCR(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 PCR)通过编码疏水性多肽接头(Gly4Ser)3的DNA序列连接小鼠EBI3和p28基因片段,构建小鼠IL-27单链融合基因(mouse single chain IL-27,msc IL-27),并将其克隆至pc DNA3.1(+)载体。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阳性重组载体,将重组质粒pc DNA3.1-IL-27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通过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测序分析表明,小鼠IL-27单链融合基因中EBI3、linker和p28的连接顺序、方向及碱基序列与预期相符。在转染后的RAW264.7细胞中检测到了小鼠IL-27 m RNA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IL-27单链融合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在RAW264.7细胞中实现表达,为进一步探讨IL-27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