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8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川楝素抑制粘虫幼虫化学感受器诱发峰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充以肌醇(20m mol/L)或蔗糖(10m mol/L)的玻璃微管做刺激-记录电极接触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顶端,可诱起化学感受器发放峰。这种作用在感受器同渍过川楝素溶液(5×10-5g/ml)的滤纸接触15分钟后被抑制。冲洗或经一段时间自行恢复后,抑制可逐渐解除。进一步提高川楝素浓度可使感受器对肌醇和蔗糖的反应完全和不可逆地丧失。  相似文献   
942.
米曲霉5037α-淀粉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显良  左静  姜丽萍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45-148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5037产生的α-淀粉酶,酶反应最适温度范围为55—63℃,以60℃为最好。反应pH范围在4.4—6.0之间,最适PH为4.8—5.2。酶的pH稳定性为5.5—8.5。酶的热稳定性在50℃以下较好,加Ca~( )对酶的稳定性有显著的作用。凝胶电泳分析,此菌株产生的酶系较纯。酶作用产物为糊精和低聚糖,延长反应时间则产生麦芽三糖和多量麦芽糖以及部分葡萄糖。  相似文献   
943.
以前的工作曾用人胃癌基因Ha-ras转化了大鼠全胚细胞系Ratl细胞,得到转化细胞Rat3-3。克隆了Ha-ras癌基因6.6kb及其上游区2.5kb DNA片段,并发现2.5kb有Alu重复顺序,说明这个片段是来源于人胃癌细胞,虽族观察到p21蛋白编码12位点突变,我们又发现转化的Rat3-3细胞的Ha-ras mRNA水平比未转化的Rat1高大约五倍;通过DNase I超敏感实验证明只有转化细胞核中的Ha-ras基因对DNaseI敏感,1μg/mL的DNaseI就有明显的降解,而未转化细胞Rat1细胞核的Ha-ras基因在15μg/mL的DNaseI中也未发现有任何降解;另外还发现转化细胞核有一种能为Ha-ras基因上游区2.5kb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分子量大约35kD,此核蛋白不能与6.6kb Ha-ras基因本身结合,在未转化细胞中未发现此蛋白。从这些结果推测,癌基因Ha-ras的活化,除了点突变外,还可能存在另一条活化途径,即它的上游区可能有类似增强子的调控区。  相似文献   
944.
用α-溴-2、3、4、5、6五氟甲苯作衍生剂,在55℃反应90分钟可与吲哚-3-乙酸和脱落酸生成酯。这两种酯可用气相色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最小检测量:吲哚-3-乙酸和脱落酸分别为10~(-14)g 和10~(-13)g。  相似文献   
945.
松属植物种子油脂肪酸的分布及化学分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了6种双维管束松亚属树种: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Zucc.)、黑松(P.thambergii Parl.)、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巴山松(P.henryi Mast.)、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ata)、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和2种单维管束松亚属树种:白皮松(P.bungeanaZucc.)及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cc.)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这8种松属植物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有相似的分布情况:最主要成分都是亚油酸C_(18:2(9,12));都同时含有3种Δ~5的不饱和脂肪酸:C_(18:2(5,9)),C_(18:3(5,9,12))和C_(20:3(5,11,14))。这两个特征可以作为松属(Pinus L.)的化学分类证据。结果还表明同一属内各种间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46.
本文采用提取细菌荚膜多糖的三种方法,提取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荚膜多糖,经鉴定证实,该菌荚膜是由多糖和蛋白质两种成份组成。这不仅证明该菌存在荚膜,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47.
由于线粒体能敏感地感受机体内氧浓度的变化,缺氧时会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电子传递链的正常功能,抑制ATP生成,产生大量活性氧(ROS)。ROS蓄积导致氧化损伤细胞内脂质、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线粒体肿胀,通透性转换孔开放,释放细胞色素C等促凋亡因子,最终严重影响细胞的存活。因此这些功能异常或受损线粒体是缺氧应激状态下细胞是否存活的危险因素,及时清除这些线粒体,对维持线粒体质量、数量及细胞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自噬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适应缺氧的一种防御性代谢过程,它通过自噬途径选择性清除损伤、衰老和过量产生ROS的线粒体,促进线粒体更新和循环利用,确保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稳定,保护缺氧应激下细胞的正常生长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缺氧条件下发生过程、参与相关蛋白及调节机制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48.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按照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中位数,分为正常组(胱抑素C水平1.65mg/L)和升高组(胱抑素C水平1.65mg/L)。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室间隔厚度和左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对两组的这些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升高组的胱抑素C、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脑钠肽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脑钠肽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脑钠肽等是胱抑素C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衡量糖尿病患者心室重构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49.
以15℃为胁迫温度,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胚根长度、相对鲜重、相对干重为评价指标,对65份黄瓜核心种质进行芽期低温耐受性鉴定评价,结果显示,参试材料的6项指标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1.00%~123.00%、0~112.00%、0~70%、13.00%~109.00%、0~100.00%、0~101.00%。表明大部分参试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低温条件的影响,发芽时间推迟、种子活力降低、种芽生长量减少,而少部分材料的种子活力在15℃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利用6项指标的平均隶属度、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共筛选出7份芽期强耐冷的黄瓜材料,来源于印度、日本、匈牙利、土耳其及我国的吉林省、河北省、重庆市。  相似文献   
950.
目的:探讨乙烯利对青春期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及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青春期雄性25日龄SD大鼠,分别以乙烯利浓度为2000 mg/kg、1000 mg/kg、500 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和21天,分别取睾丸固定、包埋,以HE染色、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法)光镜观察睾丸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低剂量组较对照组相比生精小管萎缩,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相比,生精小管更加萎缩,生精细胞排列明显紊乱;接触乙烯利14天后高剂量组生精细胞凋亡指数与低剂量、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高剂量与中剂量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和低剂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接触乙烯利21天后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烯利可导致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增加,生精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导致青年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