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31.
螺旋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和抗性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不同聚酮合成酶基因DNA的同源性,利用放线紫红素聚酮合成酶基因act Ⅰ,actⅢ作探针,从螺旋霉索产生菌Str.spiramyceticus U-1941基因文库中检测并分离了螺旋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pCN3H8。限制酶酶切分析表明,其分子量为44kb。通过分子杂交实验,将螺旋霉素聚酮缩合酶基因(与act Ⅰ有同源性)及聚酮氧化还原酶基因(与actⅢ有同源性)进行了定位。pCN3H8 DNA在麦迪霉素产生菌变株Str.mycarofaciens sub sp.68中的表达产物,经紫外光谱分析与麦迪霉素相似。pCN3H8在放线紫红素聚酮缩合酶基因缺陷型变株Str.coelicolor TKl7中的表达产物,不具有放线紫红素的色素,其纸层析谱型与螺旋霉素有显著差别。pCN3H8在变青链霉菌Str.lividans TK24中的表达产物,也具有抗菌活性。将pCN3H8 DNA转化对螺旋霉素敏感的Str.griseofuscus原生质体,获得了螺旋霉素抗性的表达。从转化子中分离得到了质粒DNA pSG3,其分子量为7.0kb,可能是pCN3H8DNA转化Str.grlseofuscus时在体内缺失而形成。再转化实验证明,宿主菌对螺旋霉索的抗性,确实是由于pSG3 DNA作用的结果。含质粒pCG4,pSG3的螺旋霉素产生菌Str.Ambofaciens转化子螺旋霉素的产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2.
利用与麦迪霉素生物合成有类似途径的放线紫红素聚酮缩台酶基因ActⅠ作为探针,将来源于麦迪霉素产生菌基因文库的与ActⅠ有同源性的阳性初级克隆pcN8812进一步缩小,亚克隆获得了2.4kb的麦迪霉素聚酮缩台酶基因,将其插入pwHM3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cG2 DNA。pcG2 DNA在放线紫红素聚酮缩合酶基因缺陷型变株天蓝色链霉菌TKl7及螺旋霉素产生菌S.Ambofaciens中均获得表达。前者所得产物不同于麦迪霉素和放线紫红素,可能为新的杂合抗生素,后者能使螺旋霉素产量得到提高。另外pcG2 DNA在道诺红霉素产生菌调节变株S.peucetiusH6101中的表达产物经TLC及HPLC分析表明为紫红霉酮。pcG2 DNA在Tetracenomycin C产生菌S.Glaucescens中亦有一定的功能表达,而在红霉素产生菌红霉内酯阻断变株Saccharapolyspara erythraea WMH 15,26l中未观察到活性表达。推测pCG2 DNA具有一定调节或在某些聚酮类抗生素产生菌变株中超互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3.
134.
皖南寒武纪三叶虫Cheiruroides primigenius 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采自皖南东至庞汪剖面黄柏岭组黄绿色页岩中的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Cheiruroidesprimigenius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各器官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35.
解脲脲原体(Uu)常寄居于人泌尿生殖道,可引起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脑膜炎,尿道炎等疾病,也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死亡.研究表明,Uu的某个群或型与疾病相关,所以研究Uu的分群和分型方法对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本文对Uu的分子生物学分群和分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6.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137.
人1型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能引发成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ATL)以及一种慢性渐进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热性痉挛性下身截瘫/白血病病毒相关脊髓病(TSP/HAM)。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表现为成熟T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由于HTLV-1 Tax蛋白与T细胞增殖调控有重要关系,本文将主要综述HTLV-1 Tax蛋白如何参与调变T细胞细胞周期从而探讨Tax在T淋巴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8.
槲皮苷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鑫  蒋福升  丁志山 《蛇志》2012,24(1):47-50
黄酮类物质广泛分布于中草药、蔬菜、水果、茶叶、葡萄酒等中,在人类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日常饮食中黄酮类物质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1],黄酮类物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量的体外实验表明,黄酮类物质通过直接清除各种活性氧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抑制LDL及DNA氧化损伤等途径,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2],且某些黄酮抗氧化能力甚至强于典型的还原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39.
细胞极性是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个特征。上皮细胞是构成表皮、腺体、气管和消化道等组织的一类特化细胞。上皮细胞通常沿顶端-基底端轴向发生极化,形成紧密连接、粘附连接等胞间结构,同时细胞膜、细胞骨架和中心体、内膜系统、细胞核等也发生不对称分布,使细胞能行使分泌、吸收和屏障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有许多分子参与上皮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其中最主要的是3个极性复合物,即Par-aPKC复合物,Scribble(Lg1-Dlg-Scrib)复合物和Crb(Crb-Pals-PATJ)复合物,三者共同配合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40.
为了探讨控制水稻(Oryza sativa L.)颖果发育的因素,选择了颖果干重有显著差异的Ootikara(大粒,36mg/粒)和Habataki(小粒,18 mg/粒)两个水稻品种,比较颖果重量、胚乳细胞数、果皮和胚乳的结构以及某些生理活性等变化.结果指出:与Habataki相比,Ootikara子房壁细胞和颖果的持续生长期长,最终颖果的胚乳细胞数目和每个细胞的平均干重大;Ootikara颖果的脱氢酶和H2O2酶活性、穗的呼吸速率、剑叶的绿色程度和光合速率等维持高水平的时间长;Ootikara子房背部维管束失去功能的时间也较迟.结果表明,大粒品种的库容大和生理活性期长是其颖果能显著增大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