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982年夏,笔者在检查湘西凤凰山江千公坪剖面时,采获一批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其中包括本文记述的新种Tamdaspis brevilimbus sp. nov。Tamdaspis最初见于苏联哈萨克,为(1977)所建。其后相继在我国新疆(张太荣,1981)和安徽(仇洪安等,1983)发现。最近在哈萨克又找到一些新材料(Apollonov et al.,1984)。安徽的材料,经钱义元、仇洪安鉴定,认为是一新属,命名为Psiloyuepingia Qian et Qiu,1983。Tamdaspis是一个比较特征的刺尾虫类(ceratopygids)三叶虫(尽管尾部缺乏侧刺)。它  相似文献   
2.
论奥陶纪三叶虫属Reedocalymene Kobayashi, 195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建立Reedocalymene一属的模式种标本保存甚差,长期以来,这一属的概念一直不甚明了,研究了峡东地区庙坡组新发现的丰富日保存完好的Reedocalymene expansa Yi材料,其中完整背过 首次发现。新材料揭示了以往Reedocalymene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背面和腹面形态,从而有可能对该属进行全面的修订,讨论了R.ex-pansa的某些重要特征,如面线、前坑、腹边缘板、前舌以及壳  相似文献   
3.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块畸形标本,并认为该畸形是因被捕食者咬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吾乡附近寒武系黔东统杷榔组中产有丰富的Duyunaspis材料。通过对Duyunaspis duyunensis种内形态变化的观察,认为该种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如头鞍形状、鞍沟中部是否完全相连、胸节数目和尾后缘是否具缺刻等),同时表明以往描记的Duyunaspis songtaoensis,D.guzhangensis,D.briaris和D.laevigatus 4个种,都是根据种内变异或保存差异建立的,应是模式种D.duyunensis的晚出异名。此外,Duyunaspis的新材料还包括一个产于湘西北的新种Duyunaspis paiw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球接子类及多节类三叶虫动物群中的14种,分属于9属、7科、。根据化石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本组的有关三叶早作了大量归并、转移和重新厘定,新的材料支持解释Telephiana longicephala的性双形现象。Atractopyge系首次在庙坡组中发现,以往它在三峡地区只见于临湘组。文中还将新疆的一个保留命名种Lonchodomas cf.yohi重新命名为Lonchodomas zhangi sp.nov.。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敬爱的老师卢衍豪教授 (1913- 2 0 0 0 )逝世已一年多了 ,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深切缅怀他对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卢衍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在我国和国际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卢衍豪教授 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在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的影响下 ,他从事三叶虫研究。在西南联大 (1938- 194 1)期间 ,他开始对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研究 ,首次建立了我国下寒武统地层…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3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 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35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7种海百合茎类型: 圆圆茎、星星茎、星圆茎、椭圆圆茎、星椭圆茎、圆角星星茎和不规则星茎, 根据茎板形态划分为五射茎板组(Pentameri)、椭圆茎板组(Elliptici)、圆茎板组(Cyclici)、特殊茎板组(Varii)四种组合类型; 统计了海百合茎化石各种切面的大小和百分含量; 结合岩性分析了每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 在局限泻湖环境下, 蓝细菌–四分珊瑚为主的生物组合中不见海百合化石碎片; 仅见腹足类和介壳类化石的细砂屑滩中, 偶见细小的海百合茎化石; 在开阔海环境中, 海百合广泛与苔藓虫、管孔藻、粗枝藻等共生。在海百合–苔藓虫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类型最丰富多样, 五射茎板组、椭圆茎板组、圆茎板组、特殊茎板组等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存在; 在管孔藻–海百合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主要为圆茎板类型, 粗大、密集, 海百合茎碎片含量最高; 在海百合–粗枝藻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数量减少、大小变小, 但茎板的类型比较丰富, 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有。由此认为, 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沉积期, 海百合生长的首选环境为开阔台地, 并受水动力能量和水体清洁度控制: 水动力能量高, 水体清洁, 海百合繁盛; 水动力能量低, 水体动荡浑浊, 海百合可以生存; 水动力能量低、较为动荡、微生物席发育的环境, 不利于海百合生存。  相似文献   
8.
青海化隆拉脊山寒武纪球接子类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青海化隆地区寒武纪后半期球接子类三叶虫计6科,12属,15种(包含4个未定种,1个亚种和1个相似种)。对有关的属种及其归类进行讨论和修订。研究表明该地区寒武纪武陵世至芙蓉世球接子类三叶虫也有较高的分异度,将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地层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相分析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9.
联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Wrzburg Universit~-at)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最近合办了一份地学刊物,刊名为《Beringeria》,创刊号已于1989年7月1日在维尔茨堡出版。该刊以德国17—18世纪医学教授、维尔茨堡大主教的私人医生贝林格尔(Johann Bartholom(?)us Adam Beringer,1667—1740)的姓氏命名。贝氏在1726年出版过一本名为《维尔茨堡岩石图集》(Lithographiae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寒武纪崮山期两个德氏虫科三叶虫属Drepanura和Pionaspis的名称已分别被先于它们命名的其他动物所占用,成为晚出同名,应予废弃。其替代名称分别为Neodrepanura和Kiyaki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