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2 毫秒
721.
冈46B(G46B)是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一个农艺性状十分优良的保持系,其主要的缺陷是稻瘟病抗性较弱,通过对地谷,BL-1,Pi-4号等三个分别含抗病基因Pi-d(t)^1、Pi-b、Pi-tα^2的稻瘟病抗性材料与G46B聚合杂交,并利用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辅助选择,在聚合杂交的F2代及B1C1代群体中共获得了15株含Pi-d(t)^1、Pi-b、Pi-tα^2等三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材料,其可能的基因型分别为:三基因杂合体Pi-d(t)^1pi-d(t)^1,Pi-bpi-b/Pi-tα^2 pi-tα^2 4株,双基因杂合体10株,其中Pi-d(t)^1Pi-d(t)^1/Pi-bpi-b/Pi-tα^2pi-tα^2 6株,Pi-d(t)^1pi-d(t)^1/Pi-bpi-b/Pi-tα^2Pi-tα^2 3株,Pi-d(t)^1pi-d(t)^1,Pi-bPi-6,Pi-tα^2 pi-tα^2 1株,双基因纯合体Pi-d(t)^1Pi-d(t)^1/Pi-bpi-b/Pi-tα^2Pi-tα^2仅1株,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良G46B的稻瘟病抗性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多个抗病基因的聚合,大大提高水稻抗病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722.
甜菜夜蛾对虫酰肼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对虫酰肼的抗性生化机制, 采用活体测定法测定了甜菜夜蛾虫酰肼敏感种群、汰选种群和武汉自然种群体内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及与表皮形成相关的表皮酚氧化酶(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汰选种群和自然种群CarE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20和2.67倍, GSTs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4和0.96倍。汰选种群CarE的Km值与敏感种群相比差异显著, 但Vmax值无明显差异; 自然种群Km值和Vmax值与敏感种群、汰选种群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酯酶同工酶电泳酶谱在迁移率、谱带数目、酶带染色深浅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分析结果与CarE活力测定、酶动力学研究结果相符。与敏感种群相比, 汰选种群CAT和POD比活力差异不显著, SOD比活力显著增高; 自然种群3种酶比活力均显著增高; 自然种群和汰选种群均是SOD酶活力的变化较CAT和POD明显。汰选种群PO和几丁质酶比活力比敏感种群分别上升了37.64%和27.37%, 自然种群比活力分别上升了59.63%和60.29%。自然种群和汰选种群PO酶动力学常数均与敏感种群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23.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76、1989、2000和2005年遥感影像以及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气象站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1976—2005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1976—2005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草地、居民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森林、湿地、沙漠、冰雪面积的缩减;从景观水平上看,研究区斑块个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均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从类型水平上看,该区各景观组分的异质性指数及其变化过程均有较大差异,体现了研究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湿地面积萎缩的负效应以及流域蒸发量减小和空气湿度增加的正效应. 1976—2005年间,研究区湿地面积由415.7 km2降至297.4 km2,降幅达28%;蒸发量的年均降幅为0.91 mm;空气相对湿度的年均增幅为0.037%.  相似文献   
724.
凝胶过滤色谱因其操作方法简单、重复性强等特点在大分子的分离化中被广泛使用,特别在基因工程蛋白质类药物的精细纯化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将Superdex75凝胶柱与SephacrylS-100凝胶柱串联在一起进行凝胶过滤,分离一种用普通凝胶过滤色谱难以分离的样品,成功地将分辨率(Rs)由0.71提高到1.70,得到了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725.
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99,自引:11,他引:88  
刘康  欧阳志云  王效科  徐卫华  苗鸿 《生态学报》2003,23(12):2711-2718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从方法论的角度,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辩识出了甘肃省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2)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极敏感区占全省面积的1.1%,高度敏感区占57.4%。其中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占0.21%,高度敏感区占24.6%,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南部和北部,陇南山地的西礼盆地、徽成盆地等地区;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0.8%,高度敏感区面积占33.1%,主要集中在甘肃北部、安西中部地区和肃北的东南部;土壤盐渍化基本无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域占1.1%,主要集中在疏勒河中下游、黑河中游以及石羊河下游。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26.
连栽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结构及持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海南岛4代连栽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连栽措施间,桉树人工林的结构、组成及其林下凋落物和土壤持水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桉树连栽措施对林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水文调节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桉树林生长特征上,第4代比第1代桉树林在胸径、树高和生物量上分别降低了43.4%、33.7%和42.7%;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桉树林下植物种类的数量随着连栽代次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0.05);在凋落物持水性能上,第1代桉树林下凋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最大,要比第4代高30.0%以上,但是最大持水率在不同连栽代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土壤持水特征上,随连栽代次增加,桉树林下土壤容重提高,而孔隙度、渗透速率以及持水量明显降低,其中1代桉树和3、4代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连栽措施明显改变了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727.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论文以1864个美国外来入侵物种斑马纹贻贝定点发生数据和开放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Daymet的34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模型(CART)、基于规则的遗传算法(GARP)、最大熵法(Maxent)4种途径,建立美国大陆部分潜在生境预测模型,从接受者运行特征曲线下面积(AUC)、Pearson相关系数、Kappa值3个方面来检验模型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斑马纹贻贝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评价指标中,4个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均达到优良水平,其中Maxent在物种现实生境模拟、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环境因子对物种生境影响的定量描述方面都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距水源距离、海拔高度、降水频率、太阳辐射是影响物种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生境预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对中国海洋外来入侵物种沙筛贝的预测与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8.
我国西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选取比较重要的40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增加,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由此得到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为2426种,为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6347种的38.2%;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为20965种,是我国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30000多种的近70%.我国西南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0万hm2以下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与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呈现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当总面积大于150万hm2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增加不明显,因此要增建扩建自然保护区,应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角度考虑.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119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6.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动物42种,保护比例为43.8%,保护的2级保护动物77种,保护比例为47.8%;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54.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植物29种,保护比例为56.9%,保护的2级保护植物109种,保护比例为53.7%.  相似文献   
72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近3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和六大林业工程规划估算了中国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和潜力.我国森林植物的碳贮量从第4次森林清查(1989~1994年)的4220.45 Tg C增加到第6次森林清查(1999~2003年)的5156.71Tg C,平均年增长率为1.6%, 年固碳量为85.30 ~ 101.95Tg·a-1,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内蒙古、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等省份.根据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规划完成时,林业工程每年新增的固碳潜力为115.46 Tg·a-1,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0年新增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6.25、48.55、32.59、3.75和14.33 Tg·a-1.  相似文献   
730.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