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1,334种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中国543个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数据的分析,对我国1,334种兰科植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逐一评价。我们根据有记录分布保护区的数量,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将兰科植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保护状况不明"和"未予评价"6个等级。结果发现:有676种兰科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就地保护,占所评价兰科植物总数的51.9%;但有626种兰科植物保护状况不明,尚未受到就地保护,占总数的46.9%。另外有32种仅分布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本研究中未予评价,约占总数的2.4%。根据评价结果,就兰科植物就地保护中存在的基础调查不足、受关注程度低、受保护率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5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1)加强兰科植物的调查监测;(2)提高兰科植物的保护级别与受关注程度;(3)进一步完善兰科自然保护区建设;(4)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5)定期评价我国兰科植物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颜  王智  高军  徐网谷  蒋明康 《生态学报》2010,30(18):5091-5097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差异极大,为寻找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主要受城市发展状况综合因子、资源禀赋综合因子和农村发展状况综合因子的影响,农村发展状况对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城市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对自然保护区面积和覆盖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据此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区内591种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未受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予评价"等7个等级。结果表明,除未予评价的35种外,其余参评的556种物种中,共有53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占总数的90.36%。其中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的物种分别有145、60、100种和229种,分别占总数的24.53%、10.15%、16.92%和38.75%。此外,有22种物种保护状况不明。针对不同保护体系中的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共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0种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27种,其中分别有109种和409种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总体来说,虽然有90.36%的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包括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比例明显较低,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必要对保护区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科学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其保护现状;对于确未受到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物种,需要通过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岭、东寨港和大田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35、38和37种,总计18科55种,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绝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及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好招楼和蟹洲湾两区域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两区域均有49种植物,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1种,好招楼和蟹洲湾分别有外来入侵植物12和16种,占植物总种数的24.49%和32.65%。其中,在好招楼分布较广的种类有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 Poir.)、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等,在蟹洲湾分布广泛的种类有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及胜红蓟等。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原产美洲,其中14.29%作为有用物种有意引入,61.90%随货物和运输工具无意引入,23.81%随风和水流自然传入。外来入侵植物对红树林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对保护区的景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有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选取比较重要的40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增加,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由此得到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为2426种,为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6347种的38.2%;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为20965种,是我国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30000多种的近70%.我国西南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0万hm2以下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与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呈现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当总面积大于150万hm2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增加不明显,因此要增建扩建自然保护区,应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角度考虑.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119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6.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动物42种,保护比例为43.8%,保护的2级保护动物77种,保护比例为47.8%;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54.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植物29种,保护比例为56.9%,保护的2级保护植物109种,保护比例为53.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