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2.
用薄层层析 (TLC)方法对中国产桑寄生科植物的 2 7个分类种 (包括变种 )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类研究。TLC结果表明 :槲寄生类植物各种均具有齐墩果酸 ,且在Rf=0 .5附近存在特征性斑点群 ,桑寄生类植物均存在槲皮素。根据TLC图谱 ,采用SPSS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卵唇山姜 新种 图版ⅠAlpiniaovataZ .L .ZhaoetL .S .Xu ,sp .nov .PlateⅠAbAlpiniastachyoidiHancediffertbracteolisoblongisetlabellisovatis.Herba ,1 .3~ 1 .5malta.Foliaelliptico lanceolata ,31~ 37cmlonga,3.5~ 7.5cmlata ,apiceacuminata,basiangustata ,utrinqueglabra ,marginedensetomentosa,n…  相似文献   
14.
用直接测序法对国产黑果山姜Alpinia nigra(Gaertn.)Burtt以及“水山姜Alpinia aquatica (Koen.)Rose”。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序列完全一致;ITS1长度为178bp,ITS2长度为232bp,5.8S编码区长度为164bp,GC含量为56.9%,形态学特征结合DNA分子证据,认为《中国植物志》记载的水山姜实为黑果山姜。  相似文献   
15.
几种游蛇的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其演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从蛇类药材和冷冻保存的新鲜蛇类肌肉标本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出12种蛇共25个样品的Cyt b基因片段,并用银染测序的方法对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用MEGA软件重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研究的11种游蛇科蛇类可以分为3组:第一组为赤链蛇和水赤链游蛇,第二组为乌梢蛇和灰鼠蛇,第三组为锦蛇属的蛇,它们与第二组较近.锦蛇属是一高度分化的属,该组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百花锦蛇和黑眉锦蛇;另一类包括玉斑锦蛇、棕黑锦蛇、红点锦蛇、王锦蛇和双斑锦蛇.后一类还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玉斑锦蛇和棕黑锦蛇为第一亚组,红点锦蛇单独为第二亚组,王锦蛇和双斑锦蛇为第三亚组.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多年保存的陈旧药材标本可以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乌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乌药为常用传统理气止痛药,本文概述了乌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乌药的化学特征及其特征性成分,以便为乌药的质量标准评价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eal microscopy,ISCM)观测了香豆素类成分(coumarins)在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 Rchb.f.)根中的分布及相对含量,为合理利用药用石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显示香豆素类成分主要分布于球花石斛根的细胞壁,尤以细胞的角隅处为多;自发荧光强度以外皮层的最高,根被的最低。  相似文献   
18.
应用显微镜观察了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17种1亚种1变种根状茎组织结构。结果显示,(1)根状茎均由周皮、内外侧基本组织和散生维管束组成;(2)木栓层外方常见被挤压或残留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并有木化厚壁细胞及石细胞;外侧基本组织含有散生或稀疏排列成环的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侧基本组织占广大部位,薄壁细胞愈近中央部位的愈大,维管束绝大部分外韧型,无形成层;(3)木质部有大型管胞或导管,管壁孔纹或网纹增厚,大形筛管易见,导管多短节状,显示了演化上的原始性;淀粉粒形态结构多样。结果表明,薯蓣属根状茎组织结构特点可作为分类依据,并显示了该组为一个自然类群。其中,药材粉萆薢(粉背薯蓣、叉蕊薯蓣)、绵萆薢(绵萆薢、福州薯蓣)的原植物根茎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盾叶薯蓣叶片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盾叶薯蓣不同单株、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变异较大。利用数量分类和统计的方法,以11个居群的82个盾叶薯蓣单株为材料,对各居群叶片的7个形态特征值进行了测量,并以此计算出5个导出值。统计表明,各个特征值变异很大,相对标准误差均超过了0.2;UPGMA法将82份单株聚为3个大类群,第一组为长叶型,第二组为宽叶型,第三组为普通型,大部分叶片属于第三组。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基部和中部叶片差异较大,而中部和上部叶片形状接近。同一单株不同部位叶斑纹和叶尖类型相同。  相似文献   
20.
细茎石斛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兰科植物细茎石斛(Dendrobiummoniliforme(L.)Sw.)中分得一个新的联苄类化合物(moniliformine),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a-dihydropicrotoxinin、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反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b-谷甾醇、胡萝卜苷和二十九烷烃),经光谱解析(UV、IR、MS、1H-NMR、13C-NMR、DEPT、HMQC和COLOC),新化合物的结构被确定为3,4-二羟基-5,4'-二甲氧基联苄(3,4-dihydroxy-5,4'-dimethoxybibenzyl)。a-dihydropicrotoxinin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