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9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云雾龙胆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雾龙胆(Gentiana nubigena)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细菌LD5,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LD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LD5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龙胆苦苷,以及一种与云雾龙胆醇提取物相似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无毒株H37Ra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H37Rv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pabB和lpdA预测的启动子区发生了突变。我们利用报告基因,确认启动子突变与其基因转录水平的关系,探索结核分枝杆菌H37Ra毒力丧失的内在原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这两对基因的启动子区,采用PCR技术克隆这两对基因的启动子,与分枝杆菌启动子探针载体pMC210相连,DNA测序证实连接片段正确后,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耻垢分枝杆菌mc2155。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报告基因lacZ转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验证这两对基因启动子的突变对相应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37RapabB启动子活性是H37Rv pabB启动子活性的6倍(p0.05),而H37Rv lpdA启动子的活性是H37RalpdA启动子的2倍(p0.05)。【结论】pabB,lpdA的启动子在H37Ra中的突变对其启动子的活性产生了影响,其中lpdA启动子的突变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毒力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结核病(T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231例新疆哈萨克族肺结核患者和230例新疆哈萨克族健康对照者的13个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比较其等位基因频率(GF)并计算其比值比(OR)。结果: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对照组相比,新疆哈萨克族人群结核病例组中HLA-DRB1*04显著增高(11.72%比6.75%,p0.05,OR=1.889),HLA-DRB1*10也增高(2.86%比1.09%),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c0.05)。结论:HLA-DRB1*04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群结核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血塞通体内中和内毒素的作用.方法:健康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血塞通干预组,每组8只.内毒素组经耳缘静脉静推LPS(1mg/kg),12h后再由耳缘静脉注射一次LPS(1mg/kg),复制SIRS/MODS动物模型;对照组耳缘静脉静推等量生理盐水;血塞通干预组于Oh,12h经耳缘静脉推注LPS(Img/kg)并于第一次注入内毒素后6h,12h,18h静推血塞通(50mg/kg).于24h时间点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脏器病理学变化.结果:血塞通干预组与内毒素组相比,IL-1、IL-8、PAF、TNF-α均较内毒素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血塞通干预组脏器损伤组织学改变较内毒素组明显减轻.结论:血塞通在体内能明显中和内毒素的作用,为防治SIRS/MOD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以朊蛋白基因(PRNP)为研究对象,从GenBank中选取代表哺乳动物的17目61属共84个物种PRNP的编码区序列,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及其在不同层次分类阶元间的进化关系.发现由于在基因内序列重复区存在插入或缺失,PRNP的编码区长度在哺乳动物不同目的物种间存在差异.在终止密码子的使用上不同目的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好性, TGA和TAG是哺乳动物PRNP最常用的终止密码子,只有奇蹄目的5个种和有袋目袋鼠科的2个种是使用TAA终止.所有84条序列呈现了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10.54%).以PRNP为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总体上是和以往研究一致的,结果表明PRNP可以应用于哺乳动物较高分类单元的系统进化研究,但对于能否用于种间和种内不能肯定.最后应用系统进化树对尚未有患病报道的哺乳动物的患病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6.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07.
选择我国狂犬病高发地区(湖南、贵州)、低发地区(江苏、武汉)和无狂犬病报告地区(沈阳)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开展针对家养犬、猫和啮齿类动物,以及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狂犬病病毒带毒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到的病毒株在抗原型别、基因变异以及与现行疫苗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为犬,捕获犬总带毒率为2.56%;犬中狂犬病病毒的监测点最高阳性检出率达到20.0%;啮齿类动物及蝙蝠等野生动物在本次研究未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以aG株和CTN株为毒种的现行人用狂犬病疫苗,经应用研究发现,CTN株的糖蛋白基因与本研究分离到的街毒核酸序列更接近。为进一步评价现行疫苗的有效性,在5个观察点分别以aG株和CTN株毒种生产的疫苗接种两组人群(每组各约50人),结果显示均未出现中、强度反应,疫苗免疫后第7d和14d产生的中和抗体分别达到0.49IU/mL~0.52IU/mL和6.7IU/mL~7.53IU/mL;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5.1%~47.9%和100%,表明这些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将兔出血症病毒(RHDV)VP60全长基因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验证重组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VLPs作为检测抗原及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方法用Bac-to-Bac系统体外表达RHDVVP60全长基因。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及确定蛋白最佳表达条件;免疫电镜观察VLPs形态,并对VLPs的血凝性、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68KDa,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ELISA试验中均与RHD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反应;接种重组病毒的Sf9细胞裂解液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与RHDV形态相似的VLPs;该VLPs可凝集人“O”、“B”型红细胞,凝集可被RHD多克隆抗血清所抑制;含VLPs的Sf9细胞裂解液可不经纯化用作间接ELISA抗原,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特异性良好,敏感性、检出率稍低;将含VLPs的细胞裂解液加氟氏佐剂免疫兔,HI效价可达1∶40,可经受致死量病毒攻击。结论RHDV-VLPs的获得及其良好的免疫原性,为RHD血清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亚单位疫苗研制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转移载体及RHDV受体方面研究亦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科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状况。方法分离的真菌用API 20C AUX真菌鉴定条,用ATB FUNGUS-2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真菌的种类分布中第1位是白色念珠菌占53%,第2位是热带念珠菌占20%,第3位是光滑念珠菌占14%,第4位是近平滑念珠菌占4%,第5位是其余念珠菌占2%;真菌在外科各区分布中,外科ICU占42%,移植外科占25%;真菌在各类标本分布中,痰占43%,尿液占13%,粪便占10%,引流液占9%,血液占7%;真菌对药物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分别是93%、98.9%、90.8%、59.8%。结论外科真菌感染集中在重症病区(ICU),分离的致病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真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到2005年自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致病细菌的耐药状况和菌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血培养报阳后转种血平板,用VITEK-60鉴定所分离致病菌,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4年间血培养共分离出934株病原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是该院引起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敏感性最高。结论血液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应重视导致血液感染致病菌的病原学研究,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