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肠道病毒71型作为引起儿童群体常见传染性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具有导致少量感染个体出现脑炎等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相关心肺功能衰竭的病理学特性.因此其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一种EV71灭活病毒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在本研究中基于恒河猴婴猴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免疫保护性分析.以160EU剂量对2~3月龄婴猴进行0,4周免疫后,动物在第4周接受了剂量为10。~CCID50的病毒经呼吸道的攻击.对病毒攻击后动物在14天内的临床症状、血液生物学、器官病原学分布以及病理学检测的动态观察表明,经疫苗免疫的动物未出现对照动物所具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其血液生物学及病理学检测均无异常.同时,器官病原学分布亦呈阴性.结合动物中和抗体的明确增长及对照动物的综合表现分析,本文的工作证实了该EV71灭活病毒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在恒河猴婴猴体内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52.
选取山茶属14 个组中的10 组21 种植物对目前常用于属内种间的4 个DNA 片段( ITS、waxy 、trnLF
、rpL16) 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 1) 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2 个片段( trnL- F、rpL 16) 其PCR 扩增和
测序都很容易, 但两者的进化速率都非常慢, 序列矩阵只有很少信息位点( trnL-F 含9 个, rpL16 为20
个) , 不能提供必要的系统发育信息。( 2) 来自核基因组的ITS 片段其PCR 产物比较容易获得, 但其序列
的测定存在较多问题。( 3) waxy 是来自核基因组的另一个片段, 其PCR 扩增因受模板DNA 的数量和质量
的影响很大而有一定难度, 但其进化速率较快, 序列矩阵具有较多信息位点( 92 个) , 并且在山茶属是单
拷贝, 这对于解决山茶属这类具有许多近缘物种的类群的系统关系有重要价值。基于tsnL- F、rpL16 和
waxy 三组数据所建分子系统树支持山茶属为一单系, 但属下系统由于取样等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本文试图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对假苍耳(Iva xanthifolia)生活史进程中可溶性糖类、赤霉素、单宁以及黄酮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对假苍耳在生长发育期间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在假苍耳生活史进程的不同阶段, 其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基本都在种子或芽阶段具有最高含量。此外, 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 芽>花序>苗>成株>种子。除在花序和苗阶段没有测到海藻糖, 其他各阶段海藻糖的含量变化如下: 芽>成株>种子。另外, 只有在种子阶段检测到棉子糖, 其含量为15.43 mg.g-1。赤霉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如下: 种子>芽≈苗≈花序>成株。单宁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成株>苗>芽>花序。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芽>成株≈花序>苗。值得注意的是,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1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相对较低; 相反,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0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54.
根据myosin Ⅵ分子马达头部核苷的变化建立一个四态循环,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分子马达的动力学性质,讨论了myosin Ⅵ速度、滞留时间与溶液中ATP浓度、ADP浓度和负载力F的关系。模拟得到:myosin Ⅵ会在轨道微丝上进行梯跳运动并且每次在微丝上的滞留时间并不相同;另外,myosin Ⅵ的速度会随着ATP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ADP浓度和负载力的增加而减小;负载力对myosin Ⅵ在胞内执行输运还是连接功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5.
四个DNA片段在山茶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山茶属14个组中的10组21种植物对目前常用于属内种间的4个DNA片段(ITS、waxy、trnL-F、rpL16)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2个片段(trnL-F、rpL16)其PCR扩增和测序都很容易,但两者的进化速率都非常慢,序列矩阵只有很少信息位点(trnL-F含9个,rpL16为20个),不能提供必要的系统发育信息。(2)来自核基因组的ITS片段其PCR产物比较容易获得,但其序列的测定存在较多问题。(3)waxy是来自核基因组的另一个片段,其PCR扩增因受模板DNA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有一定难度,但其进化速率较快,序列矩阵具有较多信息位点(92个),并且在山茶属是单拷贝,这对于解决山茶属这类具有许多近缘物种的类群的系统关系有重要价值。基于tsnL-F、rpL16和waxy三组数据所建分子系统树支持山茶属为一单系,但属下系统由于取样等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基于matR基因序列分析的山茶科系统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线粒体matR基因序列分析探讨了山茶科的分类学范围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显示,传统山茶科的两个核心——山茶亚科(Theoideae或Camellioideae)和厚皮香亚科(Ternstroemioideae)不构成姐妹群关系,山茶亚科是一个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厚皮香亚科没有形成单系;山茶亚科下可区分出3个明显的分支,基部的分支由紫茎属(Stewartia)和舟柄茶属(Hartia)组成,木荷属(Schima)、美洲荷属(Franklirda)和美国大头茶属(Gordonia)构成第2个分支,该分支与由山茶属(Camellia)、核果茶属(Pyrenaria)、多瓣核果茶属(Parapyrenaria)、石笔木属(Tutcheria)、大头荣属(Polyspora)和圆籽荷属(Aptersperma)组成的第3个分支互为姐妹群。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Prince和Parks等学者提出的的狭义山茶科(仅含山茶亚科)和狭义大头茶属的概念以及科下3个族(紫茎族Stewartieae、大头茶族Gordonieae和山茶族Theeae)的划分。但本研究更为清晰地揭示了科下3个族间的系统关系,即紫茎族是最基部的分支,山茶族与大头茶族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同时,本文认为,厚皮香(亚)科是否为单系类群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乌鲁木齐市区越冬期长耳鸮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越冬长耳鸮(Asio otus)的食性进行分析。3年累计收集长耳鸮食团683份,辨认出1 132只猎物。分析结果表明,长耳鸮在冬季共捕食小型哺乳类6种,鸟类2种。小家鼠(Mus musculus)是最常见的食物,占总捕食量的53.45%。小型哺乳类是长耳鸮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总频率为88.16%,以生物量计,小型哺乳类占食物构成的95.13%。长耳鸮的食物组成年度间差异显著,与当地猎物资源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表明长耳鸮可能采用机会主义者的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58.
大理茶 ( Camellia taliensis) 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即从云南的西部及西南部至缅甸北部。在其分布区,大理茶亦被称为野生大茶树,常用于加工制作茶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GC 及 GC/MS 联用技术,首次对大理茶的鲜幼叶和鲜幼叶及老叶分别制成的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共鉴定出 91 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大理茶鲜幼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 ( 30. 52%) ,亚油酸 ( 19. 82%) ,植醇 ( 8. 75%) 和亚麻酸乙酯 ( 2. 54%) 等有机酸及其酯和二萜类,而制成绿茶后,其主要香气成分则为芳樟醇 ( 28. 43%) ,脱氢芳樟醇 ( 1. 13%) ,α-松油醇( 11. 68%) ,橙花醇 ( 4. 92%) 和香叶醇 ( 12. 34%) 等单萜醇类成分。从大理茶鲜叶到由其制成的绿茶,香气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 28 种原鲜叶中未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其中,( Z,Z,Z) -9,12,15-十八烷三烯-1-醇的含量分别达到 1. 21% ( 幼叶绿茶) 和 11. 2% ( 老叶绿茶) ,是大理茶制作的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DPPH 和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大理茶鲜叶及其制成的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9.
在饲料中添加0、30和50 mg Cu/kg饲料的蛋氨酸铜,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14和21d,检测对虾体组织铜蓄积、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和免疫抗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铜含量随着饲料蛋氨酸铜添加量增加及投喂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对虾肌肉的铜含量显著低于肝胰腺的铜含量。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血淋巴及肝胰腺中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组织SOD活性因饲料中铜水平和投喂时间变化显著,添加30 mgCu/kg组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腺中SOD活性在第21天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鳃组织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P0.05)。第7天时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铜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第14和第21天时,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在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最高。人工急性感染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第7天时,摄食添加50 mg Cu/kg组凡纳滨对虾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长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30 mgCu/kg组,但在第14天,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的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最长。研究表明饲料铜添加水平不但影响组织中铜的蓄积,还影响凡纳滨对虾SOD活性和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60.
从天然土壤中筛选出产胞外中性植酸酶的细菌20余株,通过钼蓝法对菌种进行复筛,确定phy7为研究菌。通过16SrDNA测序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属于绿脓假单胞菌属。结果表明:该菌株分泌中性植酸酶,其最适反应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37℃时以植酸钠为底物的Km为0.26mmol/L,max为0.0506nmol/min。金属离子zn2+、Al3+、Cu2+和Mn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Fe2+等则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