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分析特定人群超重患病率,以及超重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对平房地区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603名户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特定人群超重发病率及超重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房地区特定人群超重及肥胖发病率未明显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及全市水平。但超重及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疾病存在较大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高危因素和死亡率,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基因探针应用于微生态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制备双歧杆菌属和部分种的地高辛标记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初步应用于微生态制剂鉴定和临床肠道微生态检测,评价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在肠道微生态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地高辛标记的双歧杆菌属和种的共6种寡核苷酸基因探针与标准菌株杂交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属探针95%、75%,青春双歧87.5%、90%,两歧双歧87.5%、87.5%,短双歧87.5%、92.5%,婴儿双歧75%、95%,长双歧75%、100%。结论寡核苷酸基因探针用于肠道细菌的鉴定显示出一定前景,加大探针的种类与扩大调查范围有可能使该技术替代现有细菌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53.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是指带一段靶基因序列的VIGS重组病毒侵染植物、引起植物同源基因沉默与表型变异,进而通过表型变异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的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从反向遗传学方向快速鉴定植物基因功能的技术,是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的一种表现。①VIGS的分子机制,涉厦基因沉默的起始、维持和信号放大、传播共3个阶段;②VIGS技术、栽体与方法学的发展;③VIGS作为基因功能研究的优越性,如不必进行转基因、操作方法简便、获得结果快速等;④应用VIGS对植物抗病途径、代谢与发育调控中参与基因功能进行研究的概况。同时。展望了VIGS技术作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分析的高通量技术平台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54.
根据GenBank上PRRSV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了PRRSV的RT-PCR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RT-PCR方法敏感、特异,适于临床样品检测,为PRRS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应用随机PCR方法鉴定一株真养产碱杆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PCR技术从新建细胞培养室空气中获得一段长414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与真养产碱杆菌主要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分别高达79%-83%,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真养产碱杆菌主要参考菌株的同源性高达86.4%-89.1%,从而确定所分离菌株为真养产碱杆菌。  相似文献   
56.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降水量存在3、8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a,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每10 a推后2—3d,返青期每10a提前4—5 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a提前5—6 d。冬小麦越冬期每10a缩短5—6 d、全生育期每10a缩短7—8 d。冬小麦返青后第83天开始,穗干重的生长由缓慢转为迅速生长阶段,从返青后第101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在返青后的第87天,穗的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由于气候变暖,冬小麦生育期大部分时段热量充足。播种—越冬前和拔节—开花期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温度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成熟期降水量对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产量影响均为正效应,而在冬小麦播种期和返青—拔节期产量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也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57.
阴离子交换晶胶层析分离质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粒DNA(pDNA)作为重要的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其广泛应用受纯度和产量的限制。为了获得高纯度的pDNA,首先制备超大孔连续床晶胶基质,接枝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得到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然后以pUC19质粒为例,将目标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培养收集,碱液裂解和离心;最后用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从离心上清液中一步法层析分离pDNA。通过优化层析过程的pH值和洗脱条件,最终在pH值为6.6时,用0.5 mol/L的NaCl溶液洗脱,得到较高纯度的pDNA。整个分离过程中不使用动物源性酶,也不需常规分离中的高毒试剂,使获得pDNA的过程和产物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成年C57BL/6小鼠海马内的分布及其与突触后致密区(PSD)蛋白成员的共定位,为揭示HDAC2与PSD蛋白复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过程中可能起到的调控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DAC2在C57BL/6小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分布。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HDAC2与PSD蛋白成员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1(NR1)、PSD-95之间是否存在共定位。结果 HDAC2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均具有明显表达,而在各区的始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以及齿状回多形细胞层表达均较少。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图片的重叠表明,HDAC2与NR1、PSD-95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均可见显著共表达现象,其他区域偶见散在分布的双染神经元。结论 HDAC2在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表达丰富,并与PSD蛋白成员间存在共定位现象。本实验结果为探讨HDAC2对谷氨酸能突触后神经元依赖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对肝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Ca^2+的影响,探讨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BEL-7402,光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线粒体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Ca^2+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Pax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降低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细胞内Ca^2+增加,细胞Pax表达增加,广泛分布于胞核和胞质中,Bcl-2表达减少。结论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肝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促进Pax蛋白表达及细胞内Ca^2+增加,激发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使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