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81.
周明  杨世湖  兰莹  晋玉宽  万建民 《遗传》2008,30(3):367-372
将包含Pib基因启动区及下游完整编码区的9.9 kb DNA片段克隆到双元载体pPZP2Ha3(+)中, 构建了35S驱动的正义表达载体pNAR701(20.3 kb); 同时将Pib基因编码区6 986~9 392 bp之间的DNA片段, 克隆到双元载体pPZP2Ha3(-)中, 构建了35S驱动的反义表达载体pNAR703(12.8 kb); 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中感稻瘟病水稻品种R109中。PCR、Southern blot鉴定以及转基因T0代种子的潮霉素抗性鉴定证明, 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R109基因组中, 并能在后代稳定遗传。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含有启动区及下游完整编码的Pib基因片段在35S驱动下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表达。对T1代苗期转基因植株和分蘖期离体叶片进行抗稻瘟病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pNAR701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生理小种ZD1和ZG1的抗性较对照增强, 而转反义片段的pNAR703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对照减弱。  相似文献   
82.
猫科动物猫泛白细胞减少症血清抗体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83.
【目的】提纯东北虎免疫球蛋白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McAb),为东北虎传染性疾病诊断试剂盒研制、疫苗免疫效果评估及基础免疫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饱和硫酸铵和重组的Protein G相结合,提纯东北虎免疫球蛋白作为抗原,免疫C57BL/6小鼠,和骨髓瘤细胞系Sp2/0-Ag14相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筛选及鉴定阳性克隆,应用杂交瘤产生的McAb鉴定提纯免疫球蛋白及制备的McAb免疫学活性,非竞争性ELISA法测定了其亲和常数。【结果】得到3株稳定分泌抗东北虎免疫球蛋白McAb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全部识别免疫球蛋白的重链,通过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株(FPV-HLJ)灭活疫苗免疫东北虎的抗体消长的检测,证明提纯的免疫球蛋白及其McAb的免疫活性。【结论】Protein G能够用于东北虎免疫球蛋白的提纯,ATD11杂交瘤产生的McAb与抗原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和免疫学活性,为今后开展东北虎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武亮  卜庆云  周明  杨世湖  万建民 《遗传》2006,28(3):261-267
以不同启动子驱动的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Pin-2x ,Pin-4x)转基因水稻为材料,经潮霉素抗性、PCR和Southern blot等检测对转基因水稻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在68.4%的转基因植株中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单拷贝植株率为63.6%。转基因植株后代的PinⅡ蛋白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ctI和Ubi驱动的Pin-2x转基因水稻植株中,每克鲜叶片的PinⅡ蛋白含量为160μg和176μg,而由PIN5′驱动的Pin-4x为104μg,对照水稻仅为20μg。ActI和Ubi驱动的Pin表达产物对胰蛋白酶活性抑制程度分别达到37.7%和43.1%,明显高于Pin自身启动子PIN5′(29.2%)。叶片饲养粘虫幼虫的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对粘虫有抗性,但抗性达不到显著水平,且启动子效率、Pin表达量与抗粘虫   相似文献   
85.
为了研究藻红蓝蛋白α亚基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构建相容的4种重组质粒pETDuetp-ecA、pCOLADuet-pecE、pCDFDuetp-ecF和pACYCDuet-ho1-pcyA,将裂合酶基因pecE和pecF、血红素氧化酶基因ho1、藻蓝胆素合成酶基因pcyA和脱辅基藻红蓝蛋白α亚基基因pecA共同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色素蛋白锌电泳和光谱检测表明产生了生物活性的PecA-PCB。结果表明生成的色素藻胆蛋白具有藻红蓝蛋白α-亚基所特有的光谱性质和可逆光致变色性质。而在裂合酶基因pecE和pecF不转入大肠杆菌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内只有0.1%的PecA-PCB产生。以上研究对藻胆蛋白生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藻胆蛋白是蓝藻中的捕光蛋白,其生物合成的重要一步是藻胆色素与脱辅基蛋白的连接.大多数藻胆色素的正确连接都需要结合位点专一和对色素的构象有选择性的裂合酶来催化完成,但是这方面的报道不是很多.藻红蓝蛋白由两个亚基组成,β亚基(简称β-PEC)含171个氨基酸残基及两个辅基色素藻蓝胆素(简称PCB),分别在Cys-84和Cys-155位以硫醚键共价相连.通过同源性分析获得的由编号为alr0617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藻红蓝蛋白β亚基(β-PEC)中的Cys-84与PCB的连接的催化酶.为了研究层理鞭枝藻藻红蓝蛋白(PEC)β亚基(β-PEC)中藻蓝胆素(PCB)与脱辅基蛋白的连接机制,通过体内重组方式得到色素蛋白PCB-PecB(C155I),分析表明该色素蛋白与β-PEC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一致.酸性尿素变性实验证明得到的色素蛋白中的藻蓝胆素PCB没有被破坏.使用胃蛋白酶对天然藻红蓝色素蛋白和重组藻红蓝色素蛋白进行相同条件的水解并得到各自的色素肽,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这两种色素肽相同,由此证明了编号为alr06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催化PCB与PecB(C155I)正确共价偶联.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37 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动态检测空腹血糖(FBG)变化,检测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  相似文献   
88.
在云南省植胶区采用2种不同方法对橡胶盔蚧共生蚂蚁种类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蚂蚁22种,隶属4个亚科15个属.优势种为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大田普查发现,有蚂蚁存在的橡胶树,受橡胶盔蚧危害的几率较高.为了解橡胶盔蚧与蚂蚁的相互关系,选择2棵有黄猄蚁和橡胶盔蚧的橡胶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橡胶盔蚧数量与蚂蚁数量呈正相关,蚂蚁数量越大,橡胶盔蚧危害越严重;同时,离蚁巢的距离也影响着橡胶盔蚧的数量,离蚁巢越近,橡胶盔蚧数量越大.蚂蚁隔离后,橡胶盔蚧第2代死亡率和寄生蜂的寄生率降低,从而增加了橡胶盔蚧的种群数量.结果验证,蚂蚁的存在确能保护橡胶盔蚧,它们之间为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9.
鞭毛是细菌体表重要的附属结构之一,一直以来仅被简单地当做运动器官。但近几年来,随着对鞭毛结构和致病性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鞭毛及其运动性可促进细菌对于宿主细胞的黏附与侵袭,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也密切相关,并且鞭毛素蛋白能通过与细胞上Toll样受体5(TLR5,toll-like receptor 5)结合而诱导机体促炎性反应。同时,鞭毛也因其独特的免疫学效应而被应用于新型免疫佐剂的研发。本文主要就鞭毛的结构、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免疫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0.
荧光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领域。近红外(Near-infrared,NIR,700–1 700nm)荧光成像在NIR波段对生物组织显影,与可见光波段(400–760 nm)的传统荧光成像相比,更有助于提高成像的信噪比和灵敏度。高质量的荧光成像需要借助良好的荧光探针,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具备良好荧光特性的有机染料不断涌现。与无机荧光探针相比,有机荧光探针具有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光学稳定性强等优点。因此有机荧光探针辅助的NIR荧光成像可为研究者提供生物样品的结构和动态信息,是当前光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热点。文中结合近年来有机荧光探针在宫颈癌成像应用中的研究,概述了几种典型的有机荧光探针辅助NIR荧光成像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如吲哚青绿、七甲川菁染料、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和聚合物荧光纳米颗粒,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