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6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时空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在四川省五大山系,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8006.0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015.90 km2,中华斑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073.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71%,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396.22 km2;(2)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在生境因子选择上相似性高、栖息地重叠面积大,其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D=0.776,I=0.949,其适宜栖息地的主要重叠区域位于岷山和邛崃山系;(3)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为0.812;(4)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属于同域分布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物种,中华鬣羚的存在会显著影响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P=0.016);二者同域分布时都会增加其昼间活动强度,并增加活动高峰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时空生态位特征,揭示了二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上种群共存及种间竞争的耦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同域分布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及种间竞争关系,为有蹄类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2.
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影响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震后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为震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资源恢复方案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损毁程度地震灾害体内及周边设置红外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经过2 833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在地震灾害体内共探测到野生动物28种 (兽类15种,鸟类13 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马来豪猪 (Hystrix brachyur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喜食植物 (根、茎、叶和果实) 的动物,而记录到的兽类中,有60%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易危 (VU) 和近危 (NT),表明珍稀野生动物会利用恢复过程中的地震灾害体,反映出地震灾害体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具有潜在生态价值。轻度、中度、重度损毁程度区的物种种类构成差异大,动物相对多度指数 (RAI) 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度 > 轻度 > 重度。地震灾害体外的野生动物种数与相对多度指数均高于灾害体内,表明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仍在持续影响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与利用。建议针对震后受损区域的野生动物生境利用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个体识别是动物行为学与生态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丰富大熊猫个体识别和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我们于2017年7月分别在四川省雅安市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和四川省汶川县耿达镇的中华大熊猫苑共计拍摄18只大熊猫个体,每只大熊猫拍摄6~13张高质量面部照片(共计131张),利用发育网络(Developmental Network)建立大熊猫面部识别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存在部分背景的大熊猫面部照片进行识别检测,得到的个体识别率为79.41%,对完全去除背景的大熊猫面部照片进行识别检测,得到的个体识别率为58.82%。研究表明,发育网络具有足够的大熊猫个体识别能力,不同背景比例的照片对大熊猫个体识别的实际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发育网络识别模型的发展,我们建议更多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者结合这一技术深入地开展珍稀野生动物(如大熊猫)个体识别研究,逐步提高识别准确度,并应用到关键区域大规模的动物调查中。  相似文献   
44.
繁殖期间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是野生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研究野生动物繁殖期间行为特征与策略是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们利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记录了1只受孕、产仔并育幼的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活动位点和活动水平。研究了该大熊猫各繁殖阶段(交配后期、产仔期和育幼期)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结果表明:在交配后期(2010年春季,即4-6月),雌性大熊猫活动空间范围较大为3.49 km2,其日平均活动距离较大,活动水平也相对较强;在产仔期前后(2010年夏秋季,即7-10月),雌性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为0.42 km2,日平均活动距离和活动水平都明显减低;自2010年冬季(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开始雌性大熊猫带仔生活,其家域面积逐渐增大,且趋向稳定 (0.84~1.19 km2),日平均活动距离和活动水平都开始逐渐增大。雌性大熊猫在求偶交配、受孕、产仔和育幼过程中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反映了大熊猫在繁殖期间的行为策略。本研究结果可为繁殖期间大熊猫及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6.
大熊猫栖息地农村聚落的生态经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大熊猫(Ailuromoda medopeda)为我国的特产动物,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视为一种珍贵稀有的异兽。由于人为活动的长期影响,导致现存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岛屿化”和“破碎化”。其生存繁衍处于极其濒危状态,野生种群数量税减,仅为1000余只,间断地分布于秦岭南麓、岷山、邛崃山、凉山和大、小相岭6个山系,包括陕西省9个县、甘肃省1个县和四川省35个县,栖息面积达13921.52km~2(胡锦矗,1990)。  相似文献   
47.
远程耦合世界的可持续性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日益广泛。这种远程相互作用往往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可持续性研究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点进行的,很少注重多个地点之间远程相互作用对可持续性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研究涉及到远程因素,但通常都把它们看作外在变量,而未把它们看作反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各种远程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耦合的综合框架,它是一个远距离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概念。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是研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相互作用,远程耦合概念是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的自然延伸。远程耦合框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即: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流、代理、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农产品贸易和物种入侵两个远程相互作用的例子来解释远程耦合框架,重点阐述远程耦合框架的影响,并讨论促进远程耦合研究发展的研究条件和方法。这个框架有助于分析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差距,探索其中的隐含成本以及尚未开发的优势,提供引入反馈及多系统(发送、接收和外溢系统)之间权衡和协同的有效手段,从本地到全球各个层面加深对远程相互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可http://www.ecologica.cn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2015年1月—2016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行为谱研究。结合照片和视频建立了岩羊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分析了岩羊的9种姿势、68种动作、7种环境和61种行为,并总结出各种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相对发生频次。本研究为岩羊行为特征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基础信息,也为其他高海拔珍稀野生动物开展行为谱研究奠定基础。将建立的行为谱与圈养或半圈养状态下的岩羊行为谱进行对比,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分析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9.
更新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生态条件及生长习性影响的初步研究周世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汶川623006)EfrectsofRegenerationandInvigorationTechnique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